有人説: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
有人説: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
提到富養,有人該反駁了,父母要給孩子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是物質和金錢,普通家庭也能培養出心底善良的孩子,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
這與父母的見識和素養有很大關係。那麼,優秀的父母同樣離不開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這同樣需要上一代人用心的投入和關愛。
俗話説: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緣屋棟。達磨大師不會禪,歷魏遊梁乾打開。
俗話説: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緣屋棟。達磨大師不會禪,歷魏遊梁乾打開。
可見,孩子的教養如何,與父母身上的“光環”繫系相關。當一個小孩的表現與他人、社會格格不入,被人們指責時,通常不會把責任歸咎於學校和老師,而指責父母。
王應麟《三字經》中有提及: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王應麟《三字經》中有提及: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意思是説,當孩子缺乏家教時,肯定是父母的責任。學校老師管理不夠嚴格,才是老師的失職。因此,家庭出現問題,跟家庭繫系相關。
問題來了,家庭的財富狀況對家庭教育影響大嗎?這個問題是在父母教育孩子的基礎上,增添了家庭財富,能否給家庭教育加分,大家眾説紛紜。
我們以家庭財富進行劃分三個等級,排名前1/3為富裕家庭,排名後1/3進行貧困家庭,來看看他們的觀點:
正方觀點:家庭財富對家教影響不大
如果父母沒有太多精神陪伴孩子時,可以花錢請保姆代償。即便在陪伴和教育上有所缺失,也可以通過財富這個槓桿進行彌補。
富裕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具備自信、開朗、人格健全、處事爽快等特點。
家庭有財富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優越的教育環境,孩子可以參加夏令營、旅遊、科學實驗等,能夠見識的視野很開闊。父母可以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比如學習繪畫、芭蕾、走秀、鋼琴等。
反方觀點:家庭財富跟家教關係很大
家庭拮据的父母,即便做人對得起天地良心,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而家境普通的父母,想給予優質的栽培,可惜囊中羞澀,又要努力工作賺錢,連正常的陪伴都做不到。孩子能夠留在原生家庭已經不錯了,甚至有的兒童跟老人在家生活,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
每次父母回來的幾天,是孩子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比較年幼的孩子,甚至與父母形同路人,不再親近父母了。
父母通過努力賺取收入,扣取家庭花銷、應酬、孩子學費,已經所剩無幾,哪裏還有“餘糧”拓展孩子的素質教育。
普通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由於父母在家教方面的缺失,他們自卑、內向、不愛交際、做事猶豫、人格缺失等。
你還能説,家教與家庭財富沒有關係嗎?
很多明星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不僅給孩子豐厚的物質生活,在教育方面更是不計成本。
以李湘為例,給外界的形象是貴氣、不差錢,女兒王詩齡同樣享有相同的待遇。可能普通父母會認為孩子還小,沒必要吃穿住用都用好的,事實上,我們是無法用“窮人思維”去評判富人的。
但李湘認為自己有家底和能力,讓孩子過上富貴的生活,為啥不呢?
王詩齡的花銷確實驚人,每個月生活開銷就高達15萬,名牌包包高達數萬,一身衣服更不説,自然不會穿“地攤貨”,媽媽是按照“公主”養女兒的。
而孫儷同樣身價不菲,但她在生活上節儉很多,總是穿一些“二手”衣服,兩人有巨大的反差。她也會給孩子穿,也難怪,孩子正是身體發育的年齡段,可能前腳剛買的衣服,後腳已經偏小了。穿一些平價的衣服,反而比較環保,要不扔掉多可惜啊。
作為富二代的王思聰,自稱十六歲之前,不知道家裏有“金山銀山”,快成年了才知道:哇,原來我家這麼有錢!
《曾文正公嘉言鈔》的家書中提到:吾屢教家人崇儉習勞,蓋艱苦則筋骨漸強,嬌養則精力愈弱。
《曾文正公嘉言鈔》的家書中提到:吾屢教家人崇儉習勞,蓋艱苦則筋骨漸強,嬌養則精力愈弱。
在我國曆史長河中,文人治軍比較出名的有兩個人,一位是王守仁,另一位是曾國藩,也是李鴻章的老師,他經常向家中寄書信提醒家人,要厲行節儉,可而他做到了“言傳身教”,雖然貴為兩廣總督,一輩子恪守節儉二字。
俗話説:富不過三代。
俗話説:富不過三代。
餘華的《活着》中,福貴家境殷實,父母對他的嬌生慣養,也為揮霍家底埋下了伏筆,出入家庭要奶媽揹着,最後把中的地契也輸進去了,還搭進了老爸,從此生活每況愈下,從此進入貧下中農的行列。
很多富有家庭通過“窮養”孩子,避免他們養成敗家子,揮霍父母或幾代人積累的家業。
總結
家庭的財富情況,能夠決定父母有多少資源,可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家境富裕的父母,能夠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或者説能夠給孩子更多的資源。
父母也可以通過財富提高自己的學識,從而給孩子更優質的家庭教育。對於嬰幼兒來説,父母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決定了其品格、價值觀、禮儀等。
愛與陪伴是家教的“核心要素”,如果把孩子比作一台電腦的話,父母的早期教育就是這台電話的操作系統,以後要用到的所有軟件,都是建立在這個系統之上的。如果底層的代碼沒有開發好,孩子在社會交往、未來家庭、後代教育等方面出現各種問題。
當然,除了受父母影響之外,周圍環境也會對孩子帶來影響。《孟母三遷》成為一段佳話,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看在眼裏,馬上行動,連續搬了兩次家,遠離喪葬、屠豬環境,給孩子一種讀聖賢書的學習環境,這種家教環境,也成就了後來的孟子。
在這方面霍啓剛郭晶晶做得比較好,無論家境還是社會地位都非常高,但是夫妻倆仍然帶孩子深入田間,挽起褲腿帶孩子體驗做勞動的不易。
因此,富有的家庭在給孩子奢華的物質的條件時,避免養成坐享其成、揮霍浪費的壞習慣,父母讓其明白勤勞、節儉,一切離不開奮鬥和努力。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象,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