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國際貿易中的現象被媒體注意到:有多達40艘超級油輪停靠在新加坡外海,被當做漂浮的儲油基地使用。這些油輪儲存的石油總量多達4770萬桶,其中主要是原油。這些油輪的目的地主要是中國,滿載着原油的油輪絡繹不絕地駛往青島港,以至於到港輪船數量達到歷史最高記錄,導致了嚴重的船舶壓港現象。油價仍處低位之時,全球大肆“收油”,看起來當然是好事,但也並不是那麼簡單。
要點速讀1對於許多有“囤積癖”的國人來説,戰略石油儲備很有必要,但忽略了其存在的問題。2美國人已經打算出售部分戰略石油儲備,並有不少人質疑戰略石油儲備是“多餘的”。“石油換貸款”協議讓中國廉價獲取石油,看起來確實是好事,有助中國進行戰略石油儲備
新加坡外海漂浮的油輪,圖中紅點為處於靜止狀態的船隻,許多在等待運往中國
據媒體報道,最近石油之所以源源不斷運到中國,一方面與國內需求激增有關,因為民營煉油廠自從去年底國家逐步放開原油進口資質之後大舉進口原油;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那些在油價還處於相對高位時簽署了“石油換貸款”協議的不發達石油生產國,如今在油價暴跌之後不得不償付三倍於以往的石油來滿足貸款償還協議條款,委內瑞拉、安哥拉等國就是這樣的情況,他們當年完全沒料到,國際油價會像現在這樣在短期內暴跌,以至於自己將不得不大幅增加石油償付規模。按巴克萊銀行的估計,委內瑞拉今年需要向中國每天供應80萬桶石油,而油價在100美元時只需供應23萬桶。
對於中國來説,這看起來當然是好事。若不是經濟形勢糟糕、欠了中國這麼多錢,委內瑞拉這樣的國家大不了可以減產,不至於白白看石油被中國人低價拿走。要知道,中國在進口海外能源時,通常是有“冤大頭”名聲的,往往都在漲價時買、在價貴時買,前幾年大舉投資海外能源產業,效益也比較糟糕,出現了許多虧損。這“石油換貸款”協議讓中國低價拿到大量石油,肯定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不少人相信,趁油價還未真正復甦,現在是中國大舉進行石油儲備的好時機。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進行得非常晚,是21世紀前十年高油價背景下才開始的。2003年時,中國才開始啓動第一期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準備用15年的時間分三期來完成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的各項建設。根據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石油儲備中長期規劃》,2020年以前,中國將陸續建設國家石油儲備第二期、第三期項目,形成相當於100天石油淨進口量的儲備總規模,達到國際能源署(IEA)規定的戰略石油儲備“基準”水平。去年底的時候,一些國外分析師相信,中國政府將在2016年向戰略石油儲備(SPR)中增加7000萬-9000萬桶,購買規模比2015年翻一番。倒是儲備倉庫建設不足阻礙了中國“抄底”,可能會“胃小吃不下”。
然而美國卻開始打算出售10%的戰略石油儲備,並且不少人質疑戰略石油儲備是否有價值
中國在大肆買油,美國人卻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去年年初的時候,美國能源部長宣佈買入少量石油,就遭到了很多質疑。在一些市場分析師看來,隨着石油鑽探成本下降,美國本土原油產量不斷提高,石油對外依賴程度不斷降低,而國際石油價格目前乃至中長期都將處於低位,從商業角度來看,此時不斷增加石油儲備似乎是“多此一舉”。美國政府買入石油的決定被認為另有目的。
美國知名財經刊物《巴倫週刊》抨擊戰略石油儲備是“山姆大叔的蠢決定”
更激烈的觀點是認為,“戰略石油儲備看起來有些多餘”。美國知名財經刊物《巴倫週刊》去年5月一篇報道指出,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是“山姆大叔的蠢決定”。該文認為,美國政府花費納税人高昂的代價,其實是為自己的政治仕途“掘金”,抨擊“一樁無用之事竟然能夠使兩黨人士達成罕見一致”。
這一觀點隨後似乎得到了美國政壇的響應,去年10月,美國國會兩黨達成了一項看起來驚人的協議,這項協議要求,如果油價能回到80美元以上,美國政府在未來六年間將會拋售5800萬桶戰略原油儲備。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計,此舉將籌集到超過50億美元的資金。這些資金用來幹嘛呢?填補預算空缺。而在以往,華盛頓的人士是非常不願意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的,認為這應該用於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比如説,在1990-91年海灣戰爭之後以及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損壞墨西哥灣能源基礎設施後,美國政府在當時才出售了戰略石油儲備。
除此之外,去年12月的時候,奧巴馬也簽署了法案,正式解除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
在如今的條件之下,確實應該關注下過於追求戰略石油儲備可能的壞處
對於許多有“囤積癖”的中國人來説,美國僅僅為了錢就出售戰略石油儲備的做法,實在難以理解。在很多國人心目中,美國不要説一直在囤積戰略石油儲備,而根本就是“不開採自家石油”的。“捂着自家石油礦產不開採,發動戰爭掠奪他國石油”,才是世界霸權給國人留下的印象。甚至很多國人相信,“日本從很早以前開始一直購買中國的煤炭,填在海里儲備起來”。看到這種説法的人,幾乎無不對日本的“狼子野心”感到憤怒,也為中國的“養虎為患”感到痛心。
不過,不管是“美國不開採自家石油”還是“日本海底藏中國煤炭”,都不是事實。原因不難理解,從效益的角度考慮,資源儲備得越少越好。不管是囤積資源,還是捂着不開發,都會造成效益損失——即保管費用和資源利用成本的上升。比如,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價值約400億美元,其每年運營成本就超過2億美元,這可不是一筆小數字。
成本問題只是戰略石油儲備缺點的一小方面,對於戰略石油儲備,還有更為系統的批評。其中一個依據是,關於石油儲備的相關國際條約規定,參與國家“公共和企業儲備必須能夠足夠支撐經濟90天,以備不時之需”。然而對於美國來説,在2014年的時候,由國家控制的戰略石油儲備就能夠支撐106天了,而企業儲備還有141天額外的儲備。所以很多研究者認為,政府沒有必要參與進來,不應該參與大宗商品業務,企業運作石油儲備有自己的商業邏輯,而且其儲備也已經足夠。
事實上,很多關於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研究都指出,由國家支配的石油儲備在運營上效率低下,不僅釋放儲備的時候容易虧損,而且相比起全球各種市場力量,釋放戰略石油儲備還幾乎起不到“平準”的作用。
一些研究還認為,減少戰略石油儲備,對美國國家安全也沒有什麼影響。這一方面是因為隨着開採技術進步,全球石油供應有許多來源,而且非常分散,不用擔心被封鎖。而目前的能源多樣性也遠比數十年前來得豐富,所以根本不必擔心。如果確有必要,美國還能隨時開動更多的鑽頭,大量開採頁岩油以保證國內能源供應。
對於戰略石油儲備還未完全建立的中國來説,情況與美國自然有很大不同。但在今後建設戰略石油儲備的過程中,一些經驗和教訓是有必要汲取的。
中國在各地建設儲油灌
因為便宜就過於重視石油進口,對新能源產業和環保並不是福音
目前國際上的低廉油價,還引發了一個問題,即人們重新開始對石油形成依賴,會對新能源和環保形成不利影響。所以國際能源署主張,世界各國從長期來説應該減少進口外國石油,來提高可再生能源與核能的利用,並提升能源效率。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曾呼籲,降低對外國石油的依賴,有助於保護這個星球。
對於中國來説,相比起開採提煉國內高成本的石油,進口外國的廉價石油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但在去產能的大背景之下,如何進行能源規劃,更好地長遠打算,是要多方面考慮的,並不是便宜就一切都好。
在能源使用方面,“囤積癖”是一種過時的想法,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有必要,但並不完全就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