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泉州人素有“愛拼敢贏”的精神和闖蕩天下的傳統。目前泉州籍華僑華人有950多萬,遍佈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25個設區市重點僑鄉中位居第一。
“河裏青蛙從哪裏來,是從那水田向河裏游來;甜蜜愛情從哪裏來,是從那眼睛裏到心懷……”
在泉州洛江區,每當夜幕降臨,歡樂的印尼民歌《哎喲,媽媽》總在雙陽華僑農場的巴釐風情園響起。居住在這裏的印尼歸僑穿着“巴蒂克”(注:印尼語,意為“蠟染花布”,印尼傳統服飾),隨音樂翩翩起舞。雙陽華僑農場居民大多是印尼歸僑及僑眷。數十年前,幾百名來自巴厘島的歸僑來到了泉州安家落户。
這樣的華僑農場,在泉州有3個,安置有數千名歸僑和僑眷。幾十年來,這些農場一如既往地保留着南洋風情,時時洋溢着印尼樂曲,空氣中瀰漫着咖喱的香味。
泉州的華僑村落、社區隨處可尋。但像華僑農場這樣有海外風情的聚居區,屈指可數。
“南洋風情回來啦”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區裏歡樂的南洋風情又回來啦!”談起年初情形,南山社區居委會主任羅平感慨良多。從今年除夕以來,羅平就一直沒有休息過。她和其他社區幹部及志願者一起忙前忙後,勸導居民少出門,做消毒殺菌工作,在廣場發放口罩。
待當地疫情由嚴峻轉為緩和時,社區又開始忙着防疫復工兩手抓。蓋亭子、修道路、裝修印尼美食街,一切工作忙碌而有序。“參與施工的工人健康信息要提前申報,每天上工前工人們都要接受體温測量……”講到這裏,羅平興奮地介紹起社區的幾大工程:
年初還在建設的巴釐民俗文化園,現在已基本完工。園區內可以看到以茅草覆蓋的乘涼亭,休憩觀景區種有菠蘿蜜、香蕉樹、棕櫚樹、檳榔樹等特色植物,內有運動場、舞台、巴釐文化長廊、花池。
此外,同樣主打印尼歸僑文化的雙陽華僑農場文化展示館也在規劃建設中,印尼美食街將於今年10月正式營業。這些都是雙陽街道“黨建幸福僑”項目的重要載體,在區、街道、社區三級的共同努力下,各項建設工作得以有序推進。
“嘗一口童年回憶”
“沙嗲肉串、千層糕,走一單!”打開雙陽華僑農場僑二代黃秀麗的朋友圈,記者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她製作的印尼小吃。隔着屏幕,我們也能聞到這些美食的香味。
今年1月,記者來到雙陽華僑農場採訪,黃秀麗現場為記者演示了印尼糕點的製作流程:“這個糕點印尼語叫‘馬達哈利’,因為長得像蜂窩,中文名字叫‘蜂窩糕’。瞧,就是用手柄把蜂窩形的模具先伸進混合了澱粉、雞蛋液的原料裏,再把模具拎起來後放進熱油裏,一會兒糕點就成型了。像不像釣魚?”
當時正要過春節,所以黃秀麗忙得連軸轉。“這幾天太忙了,微信訂單一個接一個,得做出好幾百斤糕點。都是鄉里鄉親的,能滿足的儘量滿足。尤其對於印尼歸僑一代來説,嘗這一口小吃就是對童年生活的回憶。”
環顧黃秀麗家的客廳,茶几上、地上、架子上,早已被雞蛋等原材料和做好的印尼風味糕點佔據。
當記者來到社區的蔡金基老人家時,他連忙準備咖啡招待我們。“看,這個雕塑是印尼的國鳥,叫爪哇鷹鵰。這個是印尼藤編的籃子,透氣防潮;這是印尼的糕點,香甜可口,快嚐嚐……”他家中的印尼元素,讓人目不暇接。
雙陽華僑農場的歸僑主要來自印尼巴厘島,該農場所在的雙陽街道南山社區因而得名“巴釐村”。而在距離雙陽華僑農場20餘公里的南安雪峯華僑農場,歸僑回國前大多生活在印尼東爪哇省,“爪哇”二字對他們來説有着特殊的意義。
記者在雪峯華僑農場採訪時,李新妹老人正在廚房準備午飯的食材,客廳播放着印尼音樂。老人見到記者很興奮,用帶印尼腔調的普通話和我們交流起來:“謝謝你們來關心我。我正在‘煮爪哇’(意思是煮飯),要不要嘗一嘗?”
“來來來,我這兒有很多印尼香料,這個是南姜,印尼特色。這個是香茅,香不香?”跟隨李新妹的腳步,記者在雪峯華僑農場的社區裏轉了轉,發現處處種着印尼的作物,青檸、黃姜、菠蘿蜜等。這些都是印尼菜所需的佐料。被作物包圍的,是一棟棟大氣敞亮的獨棟別墅。
“日子越來越紅火”
“我住的這棟別墅有三層,客廳大,房間多,住着很舒服。”李新妹老人感慨道,剛來到這裏時,大家都住的是土木結構的瓦房。“閩南常下雨,所以那時候經常是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屋內總潮濕,生活很不方便。”
李新妹居住條件的改變,得益於前些年福建省啓動的“僑居造福工程”。在各級政府的資金、政策支持下,雪峯華僑農場的居民們有條件的自建別墅,條件困難的低價租住農場公寓。
而在雙陽華僑農場,富裕居民住別墅、普通居民住套房、貧困居民租公寓的多層次居住體系同樣得到完善,歸僑僑眷都“住有所居”。
“生活有了保障,我們應該更多發揮餘熱,參與志願活動,為公益事業作貢獻。”精通印尼語的蔡金基,退休後經常參與農場和印尼方面的民間交流活動,多次當翻譯。寒暑假,他會教社區的小朋友印尼語,引導他們學習和承傳社區的獨特文化。
“雖然我們家的生活過得不錯,但也有一些歸僑遇到困難。我應該多幫助他們。”在雪峯華僑農場僑聯主席張美忠家中,一張張表格列着不同歸僑的困難、生病情況和申請的救助等事項,這些都是張美忠幫他們填寫、申報的。
如今在雪峯華僑農場,“老有所樂,幼有所學”。老人們經常到老年活動中心引吭高歌,或在廣場上身穿印尼傳統服飾跳廣場舞,或到僑鄉小學內的籠式足球場踢球。孩子們下課後,可以到課後學堂接受老師的免費輔導,到學校的菜園種蔬菜。而青壯年們也能因此放下後顧之憂,安心工作。
“60年前,祖國接納了顛沛流離的我們,讓我們在農場安家;60年後,我們的日子正越來越紅火。感謝我的祖國!”雙陽華僑農場的林財峯老人動情地説。(記者 柴逸扉 張 盼)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9月30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