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問題讀懂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這些省份排前十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今天公佈,我國人口總量達到141178萬人,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十年來我國人口總量持續增長,儘管增速放緩,但仍然保持了平穩增長,10年間實現了13億人到14億人的跨越。當前我國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以下十個問題,將帶你準確解讀最新人口普查數據。
1
我國最新統計人口總數是多少,人口增長形勢有什麼特點?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總量141178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133972萬人相比,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
2
各省份人口數量排名是怎樣的?
3
人口年齡構成呈現怎樣的結構,老齡化程度如何?
年齡構成來看,我國0-14歲人口為25338萬人,佔17.95%;15-59歲人口為89438萬人,佔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0%)。與2010年相比,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1.35個百分點、下降6.79個百分點、上升5.44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我國少兒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
4
“七人普”反映性別比如何?
“六人普”性別比是118.06(女性為100),高於正常範圍。本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性別構成為,男性人口為72334萬人,佔51.24%;女性人口為68844萬人,佔48.76%。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7(女性為100),與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下降6.8,我國人口性別結構持續改善。
5
人口年齡構成反映我國當前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為,從現在的情況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在下降,人均壽命在提升,這是我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成就的一個重要標誌。
但是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老齡化。假設按照目前這個趨勢不變的話,那麼到2050年,我們的老年人口數量可能會達到總人口的30%。
在老齡化的同時,我們還面臨着少子化。老齡化與少子化,累積下來帶來的結果就是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在減少。從2012年到2019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2600萬,平均每年減少300多萬。
6
從現有的人口年齡結構看,全面二孩政策效果如何?
寧吉喆表示,少兒人口比重上升反映了調整我國生育政策的成效。
他認為,人口調查數據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的歷史進程,符合人口自身發展趨勢,符合人口與經濟社會相互作用的客觀規律。數據也反映出我國正面臨着結構性矛盾,比如勞動年齡人口、育齡婦女數量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等。
總體看,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人口與資源環境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需要採取措施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也有專家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並沒有像很多觀點預期的那樣,帶來出生率的大幅回升。
攜程集團創始人、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認為,現階段的育齡婦女是“90後”,由於受到獨生子女政策影響,“90後”整體偏少,導致育齡婦女數減少。同時,養育孩子的高成本“嚇退”部分人,年輕人整體生育意願偏低。
7
城鄉間、區域間人口分佈呈現何種特點?
在地區分佈方面,數據顯示,東部地區人口占39.93%,中部地區佔25.83%,西部地區佔27.12%,東北地區佔6.98%。與2010年相比,東部地區人口所佔比重上升2.1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下降0.7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上升0.2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1.20個百分點。人口向經濟發達區域、城市羣進一步集聚。
城鄉方面,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萬人,佔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佔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隨着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實落地,10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城鎮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著名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認為,當前中國的人口流動呈現了幾個趨勢,從農村和城市來看,農村地區持續向城市地區產生人口流動,中國的城市化率不斷提高。在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越大規模的城市人口流入的數量越多,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市人口呈現出流出情況。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個別情況,比如極個別的超大城市,由於實施了非常嚴格的人口流入控制政策,有的地方人口不增長,有的地方人口負增長。
從大的地區角度來講,人口流動整體呈現出北方向南方流動,中西部總體向沿海地區流動。比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經濟比較活躍,市場環境較好,能夠更好地創造就業、產生GDP,為大量流入人口提供工作崗位。
從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內部看,人口流動方向主要是在向一些大城市周圍的都市圈集中,主要是由於這些地方比較強大的規模經濟效應。
8
城鄉和區域人口分佈新特點,將如何影響户籍改革?
陸銘表示,中央層面對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已經非常清楚,就是逐漸實現在國家內部的人口自由流動,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人口自由流動,最終讓户籍制度變成常住地登記制度,這也是現在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一種制度。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的户籍制度改革採取漸進式做法,先在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小城市全面放開,然後過渡到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下的城市逐漸放開,再之後,重點突破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和超大城市。
對於一些特大和超大城市,要做的無非是加快人口的市民化進程,特別是在本地已經居住達到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長期穩定就業和居住的人口,要加快市民化的進程。同時,在公共服務的供給方面加大投入,特別是教育、醫療、住房方面的供給,讓人們在城市安居樂業。
9
人口變化反映到經濟上會帶來哪些問題?
姚景源認為,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反映到經濟上就是勞動力成本在上漲,直接推動企業生產成本上漲,這會給企業帶來很大壓力,特別是中小微企業。
對一些產能過剩的領域來説,一方面銷售價格上不去,另一方面成本價格在上漲,企業經營十分困難。我們現在有相當數量的小微企業不賺錢,甚至虧損,這和勞動力成本急劇上漲有直接關係。
一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出現了向東南亞新興國家轉移的趨勢,這些國家的比較優勢就是勞動力成本低。
當然,我們也不必悲觀。新興國家勞動力成本雖然低,但是它的產業鏈供應鏈是不健全的。我們現在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六穩”“六保”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保供應鏈產業鏈。同時,中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最大的比較優勢就是我們有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和強大的內需潛力,這是不可比擬的。
10
我國人口紅利還有多少,如何解決發展的動力問題?
寧吉喆稱,我國人口紅利繼續存在,面對勞動年齡人口增速放緩的實際,經濟結構需要調整適應。未來人才紅利新的優勢將逐步顯現。
姚景源認為,現在我們對人口紅利的概念要有一個全新的理解。我國的人口數量紅利是在消失,但是人口質量紅利在上升。
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到909萬,創下新高,在讀博士生達到25萬。在人口增長率下降的情況下,受教育羣體在增長,這就是人口質量紅利。
從發展階段來看,在經濟高增長的階段我們利用人口數量紅利實現了發展,現在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利用人口質量紅利,這與我們的新發展階段是吻合的,與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需求是匹配的。
責任編輯:吳悠_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