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解決人口不均衡問題,必須從服務人的政策入手,改變服務和管理理念,提高治理水平和能力。
圖片來自新京報報道。
文|萬喆
141178萬人!
時隔十年,牽動億萬人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出爐了。
據新京報報道,5月11日10時,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總量達到141178萬人。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
我國依然“年富力強”,但“老齡化”趨勢明顯
公報數據顯示,0—14歲人口為25338萬人,佔17.95%;15—59歲人口為89438萬人,佔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0%)。與2010年相比,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1.35個百分點、下降6.79個百分點、上升5.44個百分點。
從這些數據來看,我國少兒人口比重回升,這證明生育政策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
從數據來看,我國人口平均年齡38.8歲,依然“年富力強”,但是“老齡化”趨勢愈加明顯,也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問題。
當然,老齡化其實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聯合國有關老齡化議題的報告中就曾指出“人口老齡化現象是前所未有的,在人類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類似的情況”。還有學者認為,人口老齡化現象是不可逆轉的。
老年人口的增加是人口從高生殖率和高死亡率轉變到低生殖率和低死亡率的結果。而且,老年人口本身也在老齡化。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年齡組是最老的,其年齡是80歲或以上。
目前來看,發達國家的老年化率基本上都高於我國,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老年化比例增長較快,且總體而言,經濟基礎和社會保障項目建設相對較弱,或會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帶來更多挑戰。
圖片來源:新京報貝殼財經視頻截圖。
人力資本和產業的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驅動力
很多人將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歸因於生育率下降,甚至也將經濟增長減緩歸因於生育率下降,彷彿人口問題是一切問題的原因。然而,這種説法有些“倒因為果”,從而也不能提出很好的對策建議和解決方案。
實際上,中國仍然是第一人口大國,所謂“人口紅利消失”等論斷並沒有堅實基礎。在新技術的加持下,整個世界的製造環境和商業生態都在發生深刻改變,中國也在發生着深刻的轉型升級,僅僅以“人口紅利”來論及經濟發展前景,還是太流於表面了。不妨這樣想,當我們生育率達到高峯的時候,國家和人民是最富裕的嗎?
當前經濟和技術發展形勢下,即使再多生幾胎,我們還能夠靠所謂的“人口紅利”,像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樣靠低廉的人工成本保住“世界工廠”的地位嗎?顯然,這已不再可能。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這次人口普查顯示,現在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032人上升為15088人。人工成本的提高不可避免,人力資本和產業的轉型升級才是經濟發展和增長的新動力。
從“服務人”入手解決人口不均衡問題
要想解決人口不均衡問題,還是要從“老”“嬰”兩端入手,即解決養老問題和提高民眾生育意願。
而這兩點都可以落腳到服務人的政策上,政府部門要改變服務和管理理念,提高治理水平和能力——這也是新時期政策的“紅利”。
這首先體現在社會要持續優化養老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從養老保險、社區服務到長期護理等各方面入手,完善養老保障體系。
此外,公報數據還顯示,當前我國城鎮化率越來越高,與此同時,流動人口也越來越多,人户分離人口為49276萬人。但快速城鎮化與人口大規模流動既有同步性,即都是經濟高速發展、商業非常繁榮的結果,也有不兼容性,即在整體經濟繁榮的基礎上,有些流動人口的流動“意願”是受阻的。
其中,既包括因城市間、城鄉間發展不平衡,一些居民外出“打工”,產生了巨大的流動性“打工潮”;也包括一些居民想要在其工作的城市“落腳”,卻因種種因素無法解決教育、醫療等問題,不能將家庭和自己“安置”在某個地方,而不得不處於“流動”狀態。接近5億人處於人户分離狀態,較十年前增長近90%。
也因此,要提高民眾的生育意願,就要建立包容性強、更全面持續的人口政策,加強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力度,從根本上改變這些人羣因人户分離而難以享受公共服務資源的局面,減少他們不敢生的後顧之憂。
關注到人的大勢,方能解決社會的大事。
□萬喆(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
編輯:陳靜 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