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規模推進脱貧攻堅,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也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經驗借鑑。在非洲東部的坦桑尼亞,中國減貧樣本落地後,長期的粗放發展模式得以改變,中國人帶去的農業技術因地制宜,使當地人擺脱了“吃飯靠天收”的困境。
這裏是坦桑尼亞莫羅哥羅省一個叫做瓦辛巴的小村子。村裏的各家各户都在清點和處理上個月剛剛收割的玉米。
坦桑尼亞瓦辛巴村村民 奧馬裏·姆品畢路卡:我們預計能獲得150萬先令(約合人民幣5000元)的收入,有了這些錢,我們就可以買更多的牲畜,還能滿足其他的需求。
六年前,瓦辛巴村的農民連吃飯都成問題,更別提獲得多餘的收益來改善生活、進行生產投資了。是什麼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如此大的變化呢?
坦桑尼亞 瓦辛巴村村民 奧馬裏·姆品畢路卡:是中國人幫助了我們。
坦桑尼亞 瓦辛巴村村民 伊迪·姆蘭扎:是中國人的培訓,幫我們遠離了貧困。
2011年,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們帶着中國種植技術走進坦桑尼亞莫羅哥羅省的小村子,幫助當地村民提高糧食產量。第一年,接受中國專家指導的農户們收成就增加了3-5倍。
經過近十年的耕耘和努力,在當地政府的參與和推動下,項目已經擴展到10個村子,超過1000户農民都參與了試驗示範。中國減貧經驗的“苗”深深地栽入廣闊的非洲大地,結出累累碩果。
坦桑尼亞瓦辛巴村村民 奧馬裏·伊斯梅爾:這是我以前住的房子,在我學習中國技術種莊稼以後,生活改善了,我就蓋了我現在住的房子,這個項目真的幫了我們很多。
坦桑尼亞莫羅哥羅省農技員 維羅妮卡·盧加諾:我能看到他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農民們開始有計劃地耕種,他們的生活條件改變了。以前只能收穫一些口糧,但現在有了充足的食物,甚至有了盈餘。
維羅妮卡發現,中國的農業技術不僅讓坦桑人過上了好日子,更讓當地人改變了“種植只是靠天吃飯以保餬口”的舊觀念。
坦桑尼亞瓦辛巴村村民 伊迪·姆蘭扎:我之前只種大約六畝的地,但我現在想再增加兩倍,增加之後如果豐收,我打算進行其他投資。
對當地村民來説,來自中國的種植方法不需要重金購買耕植機械,而是通過改變當地粗放播種的耕作模式,使用良種和化肥,改變傳統的種植密度和田間管理,增加少量成本和勞動力,就能實現增產和增收。
坦桑尼亞索科伊內農業大學教授魯塔特拉認為,中國推廣的減貧項目之所以能吸引眾多坦桑尼亞人民踴躍參與,是因為它能因地制宜,適合坦桑尼亞農村的現實條件。而中國經驗不僅帶來了新的種植技術,也帶來了新的合作模式。
坦桑尼亞索科伊內農業大學教授 魯塔特拉:我們發現,不論是一些非政府機構項目還是政府項目,(中國)都會首先關注農民羣體,他們不想建立僅僅由專家組成的團體,而是建立一個集合這個地區所有關鍵成員的團隊。這就是中國模式所推進的。
消除貧困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全力實施脱貧攻堅不僅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工作重點,更是全球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奮鬥目標。中國已至少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援助,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減貧。中國在自身減貧事業取得矚目成就的同時,也充當着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有力推動者和重要貢獻者。
聯合國糧農組織非洲區域協調官 彼得·阿提姆卡·安納杜姆巴:中國(與糧農組織)設立了一個基金並捐贈了8000萬美元用於支持非洲國家農業發展,中國在非洲建設了至少15個農業示範中心,所有這些農業示範中心都有它們專門研究的側重領域,這讓中國得以與非洲分享他們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