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借環保非議“中國人吃肉”,西方到底有多偽善?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對於世界來説,“14億人的中國餐桌”一直意味着巨大的商機,為滿足中國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一些國家甚至會改變其種植和銷售食物的方式。然而,“中國餐桌”也總是被外界拿着放大鏡挑刺。早在十多年前,就有美國《洛杉磯時報》稱“中國人要吃光美國的烏龜”,到近年來,一些西方媒體稱中國人對牛油果“無法滿足的胃口”導致其“全球供應短缺”,“中國人對火腿的狂熱”導致西班牙國內伊比利亞火腿價格上漲。最近,一些所謂的科普大V在國內社交平台上扎堆發表“中國人過度食用海鮮”的言論引發巨大爭議,他們被揭可能是收了境外非政府組織的錢。而處於此次輿論風波最中心的是科普大V“回形針PaperClip ”,因為其前員工被起底現在供職於美國軍方機構。此次並非是“回形針”第一次受到質疑,去年,它還發布過“中國人的肉蛋奶消費為什麼會影響到巴西熱帶雨林的存亡”的視頻。其觀點跟西方的論調可謂高度一致——近年來,一些外媒持續炒作“中國人吃肉多導致全球變暖”的話題。

非議中國人吃肉的幾種“觀點”

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消耗全世界28%的肉,包括全球一半的豬肉,擁有價值860億美元的肉類市場。英國《衞報》3月發表的文章説,上世紀60年代,中國每人年均消耗5千克肉,上世紀70年代末,這一數字飆升至20千克,如今增至44千克。

一些西方媒體近年來便經常拿中國人消耗肉類的數據來做文章。比如美國《大西洋月刊》2018年曾以“中國對肉的喜愛威脅到了綠色環保運動”為題刊文稱,中國人消耗肉類的總量是美國的兩倍,而且這一數字會持續上漲。公共政策倡導團體WildAid的專家認為,到2030年,中國人每年人均消耗肉類將增長至90千克左右。文章稱,中國的畜牧業生產了世界上一半的豬肉、1/4的禽肉和1/10的牛肉。

“中國如何通過將肉移出菜單來改變世界?”美國《時代》週刊今年1月的一篇文章稱,將中國畜牧業規模減半將減少1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尼克·比斯利稱:“除非你把中國帶上,否則你在氣候變化方面將毫無作為。”

畜牧業確實與環境問題有關。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一份報告,與畜牧業供應鏈相關的温室氣體年排放量總計7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預計占人類造成的温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4.5%。主要排放源是:飼料生產和加工(佔總排放量的45%)、奶牛在消化過程中產出的温室氣體(39%)和糞肥腐解(10%)。剩餘部分來自動物產品的加工和運輸。《時代》週刊的文章則稱,“畜牧業產生全人類製造的20%至50%的温室氣體”。

飼養牛羊等牲畜也會消耗更多的土地和資源。BBC稱,在一些國家,需要砍伐森林以擴大牧場,這進一步導致全球變暖。英國《衞報》等部分西方媒體稱,中國對牛肉的需求幫助巴西牛肉銷售如火箭般上升到創紀錄水平,但這種繁榮也帶來高昂的環境代價,有“吃光雨林”的風險。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巴西供應中國肉類進口的43%,對中國的牛肉出口同比猛增76%。

還有另一種將中國人吃肉與砍伐亞馬孫熱帶雨林強行掛鈎的觀點。英國《經濟學人》曾在“豬的帝國”一文中稱,中國人愛吃豬肉,養豬業龐大,而每千克豬肉需要6千克飼料,中國需要從海外進口大量飼料。“全球一半的飼料作物都被中國豬吃掉了”,有專家聲稱。而巴西和阿根廷都在通過砍伐雨林來開墾耕地,種植大豆。

《經濟學人》還列舉了中國養豬業“有害環境”的其他原因:阿根廷一些地方的農民使用不利於後代健康的除草劑來種植大豆,該國每年生產的800萬噸大豆幾乎都被送往中國;中國養豬行業“管理混亂”,每年排放數十億噸的污染物,是中國“最大的水源與土壤的污染源”。

究竟誰的飲食習慣對環境威脅更大?

對於西方媒體非議中國養豬業需要大量進口飼料而加劇熱帶雨林遭砍伐的風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祖力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膳食豬肉是中國的社會生產方式以及農業發展的結果。作為傳統畜牧業,養豬業在全世界範圍廣泛分佈,將中國單拎出來加以指責很不合適。而中國進口農產品,比如飼料原料大豆、玉米等,首先是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但西方對此“選擇性失明”。

至於西方媒體稱中國養豬業“污染嚴重”,王祖力説,在生態環境方面,中國近年來對養殖業、尤其是養豬業的要求日趨嚴格,制定了非常詳細的法律法規。整體上看,中國養殖業正向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方向發展。在保護環境方面,中國較以往改善明顯,大幅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

“敦促中國人少吃肉就能改變世界?別甩鍋了。”美通社這樣説。德國經濟學者斯坦奈克對《環球時報》記者説,近年來,歐美又打着環境保護的大旗,對中國人吃肉進行道德評價。在這一問題上,再次凸顯西方的雙重標準,因為相關論調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中國的人均肉類消費量遠低於歐美國家水平。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人均肉類消耗量為44.4千克,美國為101.6千克,澳大利亞為89.3千克。其中,美國人均牛肉和禽肉消耗量分別是26.2千克和51千克,都遠遠高於中國的4.2千克和14.2千克。即便是豬肉,美國人均消耗量(24千克)也比中國多(22.7千克)。

另據FAO的數據顯示,歐盟國家人均年肉類消耗量超過80千克。統計數據網站Statista數據顯示,2020年,德國人均肉類消耗量預計為57千克,這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

根據經合組織的預測,到2028年,中國的人均年肉類消耗水平依然不及美國,在牛肉、豬肉、禽類上,中國的數據依次是4千克、30.9千克、14.1千克,而美國依次是25.9千克、23.9千克、50.9千克。只有在消耗羊肉上,中國的人均數據高於美國,分別是1.9千克和0.4千克。

眾所周知,西方人愛吃牛肉,而根據FAO的報告,養牛業佔畜牧部門温室氣體排放總量的65%。每生產1千克牛肉,相當於排放了342千克的二氧化碳當量,而小反芻動物(如羊)的這一數據是165千克,牛奶為84千克,豬肉、雞肉、雞蛋分別為52千克、40千克和42千克。

綜上所述,中國人更愛吃豬肉,美國人更愛吃牛肉,牛肉比豬肉的環境威脅更大,而且在人均消耗量上,無論是豬肉還是牛肉,都是美國人更高,用德國經濟學者斯坦奈克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的話來總結,這意味着,美國人在吃肉問題上消耗的“氣候赤字”更加突出。香港《南華早報》曾引述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稱,要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西方國家的牛肉消費量需要減少90%。

如果美國人自己被要求少吃肉呢?

美國媒體要求中國人少吃肉時振振有詞,如果是美國人自己被這麼要求呢?《華盛頓郵報》4月報道稱,英國《每日郵報》的一篇文章説,要滿足拜登的氣候變化目標,美國人需要將紅肉(豬羊牛肉等)的消耗量降至每年4磅或相當於每月約一個漢堡,此文讓福克斯新聞網的媒體人和許多美國網民很憤怒。

美國的一些研究也對通過少吃肉來減排不以為然。該國農業部和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學者201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美國人從他們的飲食中去除所有的動物蛋白,也只能減少美國温室氣體排放量的2.6%。加州大學動物科學系專家弗蘭克·米特羅納稱,在美國,養牛養豬的温室氣體排放約佔温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而交通運輸的温室氣體排放約佔26%。另有學者稱,將牛肉從飲食中去除可能會對美國食品系統的可持續性產生負面影響,因為牛可以將低質量的飼料轉化為高質量的蛋白質。如果不將牛肉作為一種蛋白質選擇,那麼可能需要一種等價的蛋白質來源來取代它,這也會產生温室氣體排放的後果。

一些西方媒體也注意到,如今在中國,肉類消費已不再被視為“財富的象徵”,“素食革命”正悄然興起。《南華早報》稱,數據顯示,中國有大約5000萬素食者,約佔人口總數4%。這一比例跟美國差不多。據VOX網站報道,1999年至2018年,美國人中素食者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至6%。

英國《衞報》今年3月的文章稱,在中國的大城市,一些社交媒體羣組、網站正在推廣“無肉生活”,編制各地素食餐廳地圖等。根據非營利組織“好食品研究所”的一份報告,2018年,中國人造肉市場估值為61億元人民幣,預計將以每年20%至25%的速度增長。

推銷人造肉也正是一些西方人“敦促”中國人少吃肉的目的之一。比如,被媒體廣泛引用的“中國人每吃一塊肉,亞馬孫雨林裏就冒出一股煙”這句話出自美國人造肉巨頭“不可能食品”首席執行官布朗,他説,中國“絕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市場”。

《時代》週刊稱,在文化上,人造肉也可能比較適合中國人,因為佛教主張吃素,素食餐館在中國寺廟附近隨處可見,而且中國超市都有琳琅滿目的豆製品和麪筋製品。不過,人造肉價格相對更高,這可能讓中國消費者難以接受。而談及讓美國人接受人造肉,《時代》週刊則説“更困難”,因為美國有着強大的肉類行業遊説團體,以及圍繞着牛仔和牧場的“建國神話”。

“中國人制造的環境垃圾遠遠少於西方人”

“減少肉類消費是一個全球問題。”德國電視一台最近報道説,全球肉類消費量在過去20年裏翻了一番,預計到2030年還將增長兩位數的百分比,肉類消費是一個“系統環保工程”。香港《南華早報》也稱,“全球都應該剋制對吃肉的慾望”,“這不應該是一個國家的責任”。報道引述牛津大學的研究説,要遏制氣候變化問題進一步惡化,全世界需要少吃75%的牛肉、少吃90%的豬肉、少吃一半的雞蛋。如果想要避免耗盡地球資源,防止飢荒等災難,人類就必須徹底改變耕作方式。

《衞報》引述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研究員邁克爾·克拉克的話説,在不少中高收入國家,人均飲食攝入量以及肉奶蛋的消耗量遠高於健康建議值。據美國VOX網站去年11月報道,英國、愛爾蘭、荷蘭等國推出了有關建議限制肉類消費的飲食指南,但調查發現,這些國家大多數民眾的飲食並不符合其國家建議。

另外,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農業與食品首席研究科學家馬里奧·赫萊羅表示,減少食物浪費對緩和氣候變化危機也很重要,特別是美國,這個國家近幾十年來在這方面沒有取得多少進展。

西方媒體挑刺中國人吃肉的一個背景是,有數據顯示,中國近年來的温室氣體排放量是全世界最高的。比如“德國之聲”今年5月引述美國榮鼎諮詢集團的一份報告稱,2019年,中國佔全球排放二氧化碳當量的27%。不過這份報告強調,2019年,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為10.1噸,低於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10.5噸,遠低於美國的人均17.6噸。報告還稱,中國“遠未達到”發達國家自1750年以來對温室效應的“貢獻”,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存留數百年。全球變暖是長期積累及當前的温室氣體結合的結果。“德國之聲”因此説,“從歷史角度看,中國人制造的環境垃圾遠遠少於西方人”。

美國是全世界累計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近年來,其環境保護努力一直受到爭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0年《排放差距報告》顯示,包括中國、歐盟在內的9個20國集團國家和地區有望實現其2030年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中的“國家自主貢獻”承諾,而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在內的5個國家料將無法實現其承諾。

【環球時報駐加拿大、德國、新加坡特約記者陶短房 青木 辛斌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王會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99 字。

轉載請註明: 【深度】借環保非議“中國人吃肉”,西方到底有多偽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