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一天之內,雙星隕落。“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兩位學界巨擘逝世,共和國一天痛失兩位院士。人們自發哀悼,追思之情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
他們一個是稻田裏的守望者,一個是手術枱上的守護者。從不斷刷新紀錄的畝產,到耐鹽鹼海水稻的創新試種,讓大家吃飽又吃好,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治病救人78載,吳孟超九旬高齡依然堅守在門診、手術室和病人的病牀前。俠之大者,國之仁士。他們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就在兩個月前,袁隆平還在田裏忙活;吳孟超90多歲了,還站在手術枱前。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兩彈元勳鄧稼先、錢學森,“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行走在雪域高原採集種子的鐘揚,“願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的黃大年……閃亮的名字,連同愛國、創新、務實、奉獻等關鍵詞一起,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血脈中,構成前進路上的精神底色。崇高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來引領。他們身上深厚的愛國情懷,精湛的學術造詣,温厚的人性光輝,匯聚成磅礴的力量,讓中華民族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經久不衰。這種精神也將代代賡續,激勵更多人投身崇高的事業。
“犯其至難,圖其至遠。”通向成功的道路不會平坦,前進過程中挫折和困難不可避免。但中國人民身上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雜交稻驗收時,稻穀非但沒增產,稻草反而增加了近七成,風涼話四起。袁隆平默不作聲,卸一塊門板,鋪一張草蓆,掛一頂蚊帳,和當地農民睡在一起。袁隆平曾總結自己成功的“秘訣”: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有人問他,哪個最重要?這位以農民自居的科學家説“汗水與實踐”,“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電腦也種不出水稻,只有在試驗田裏才能種出水稻。”艱苦不是人生的“負資產”,汗水不是未來的“絆腳石”。唯有百折不撓拼搏、頑強不屈奮鬥,才能在時代的激流中,譜寫出熠熠生輝的篇章。
一切為民者,則民嚮往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朗讀者》上,吳孟超説道:“這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當你們幫助別人時,請記得醫藥是有時窮盡的,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福祉佑萬民,心總系蒼生,他們的作為,是為了讓百姓能過上好日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我們每個人都使命在肩。與羣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才能彼此心連心;雙腿站在田間地頭,才能看到百姓的期待。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聚合14億人的磅礴之力,偉大事業定能無往不勝。
後輩應繼傳星火,不負先賢望白頭。英雄的生命也會有終結的一天,但是兩位科學家的貢獻,將永遠載入共和國的史冊。無數青年,也會將先生之風、探索之路延續下去;無數種子,又將在來年生根發芽,結出累累碩果。(閻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