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2:“穩”字當頭,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2022年是“十四五”的關鍵年,即將迎來黨的二十大,需要穩定的宏觀經濟大局。然而,全球疫情反覆、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等多重不利因素仍在,明年經濟工作的發力點和着力點在哪裏?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判斷當前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會議傳遞出了中國經濟發展清晰而鮮明的信號: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記者注意到,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政策安排方面的表述與以往不同,突破了往年的宏觀、微觀和社會政策三大政策的組合,而是按照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區域政策和社會政策共七種政策分別加以闡述。

中國税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表示,按照七種政策對不同領域進行定調,反映了政策的調控能力和精準度在提高,這也是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新”的地方。

“穩增長”是首要目標

“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對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的經濟形勢,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世紀疫情衝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

在這樣的宏觀環境下,會議確定了明年的宏觀政策: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

從宏觀政策的取向上看,突出了“穩”字,宏觀政策將圍繞經濟穩定運行展開。

“2022年我國經濟增長仍有不小的下行壓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分析,2022年我國仍處於經濟增速的換擋期,內生增長動力有所減弱。同時,2021年高基數也對明年的經濟增速有抑制效應,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高達18.3%,明年一季度經濟增長壓力很大。

針對會議提到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連平分析,供給方面,成本上漲、減排環保、“雙限”和能源短缺等影響供給偏弱;需求方面,出口增速可能放緩,內需消費的恢復也受疫情影響有不確定性。

“因此,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穩增長是2022年的首要任務。”連平表示。

宏觀政策如何做到“穩健有效”?他認為,明年在政策層面應該增加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力度,這對黨的二十大召開至關重要。

會議同時強調,明年政策發力要適當靠前。具體包括,要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等。連平分析認為,明年財政政策的重心有望前移至上半年。

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力提前

“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財政政策方面,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註重精準、可持續。在去年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精準”。

連平分析認為,強調“精準”主要是考慮到明年的增長形勢,2022年上半年國內經濟動能可能繼續減緩,穩增長壓力進一步加大。因此,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要保持政策力度平穩,而且要更加註重精準、可持續。

“2022年財政政策將會更加積極,促進經濟增長保持平穩運行,同時還要肩負起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創新發展,轉變長期經濟增長動能的任務。”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具體傾向哪些方面?連平認為,明年財政政策的重心有望前移至上半年,更早發力。保市場主體、保收入和保就業將作為積極財政政策跨週期調節的主要落腳點。

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企業利潤向上遊產業轉移,嚴重擠壓中下游企業的利潤空間,處在中下游的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加大。

“2022年,中小微企業依然將面臨較大生產經營壓力。”連平表示,這樣的情況下,積極財政政策自然需要首先做好保市場主體、保收入和保就業的相關工作。

同時,教育、社會保障與就業、醫療衞生等與民生相關的支出有望繼續保持較高增速,確保社會政策要託底,保障整個社會的穩定運行。

從手段看,地方政府專項債與減税降費政策將繼續發揮作用。

會議提出,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連平分析,明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數量可能小幅增長至四萬億元左右,將重點支持新基建、生態環保和民生項目,同時繼續關注棚改、舊改和傳統基建。

會議還提出,實施新的減税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製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連平認為,新政策會在保持原有階段性減税降費政策延遲退出的情況下,力度進一步加碼,更大限度地助力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增強實體經濟的活力,促進內需進一步復甦。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專家預計,明年上半年貨幣政策仍有放鬆空間

貨幣政策方面,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相比去年“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的表述,今年的描述更加明確、具體。

分析政策背後的考量,連平認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而通脹預期上升,貨幣政策不存在大幅寬鬆的必要和條件。與此同時,實體信貸需求不足、信貸增速放緩、銀行存貸比維持高位,流動性一定程度緊張。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

央行已經於近期打出“組合拳”,12月7日開始,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12月15日開始,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舉將釋放長期流動性1.2萬億元。

“預計明年上半年貨幣政策仍有放鬆空間。”張連起表示。連平也認為,明年穩健貨幣政策仍需繼續偏松操作,靈活精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緩解年底流動性緊張與明年經濟下行壓力。

談到具體的政策工具,連平認為,央行將繼續打出“組合拳”。比如,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保持前瞻性,精準調節短期市場流動性,彌補季節性資金缺口;積極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等工具,增大對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可能會進一步小幅降準;合理安排房地產銀行貸款,支持居民購房剛需等,都是值得期待的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穩健貨幣政策的偏松操作,仍以穩健為前提,“偏松”不意味“大水漫灌”。

今年以來,美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了前所未有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超寬鬆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氾濫,一些國家的房價、物價大幅上漲,全球債務創歷史新高。直到最近,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開始轉向,美聯儲宣佈啓動縮減購債計劃,部分新興市場國家開始加息。

中國“跟”還是“不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貨幣政策如何調整與應對,受到全球關注。

“以我為主”,央行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重申了我國貨幣政策基調,釋放出明確信號。

央行有關負責人近期也就“降準”一事公開表示,此次降準是常規操作,我國穩健貨幣政策的取向沒有改變,不搞“大水漫灌”。連平也認為,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不存在大幅寬鬆的必要和條件。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張彥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5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2:“穩”字當頭,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