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媒體報道,近日,泰國媒體發表文章稱,在美國缺席期間,中國承擔了氣候行動領導者的角色,並承諾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振奮的目標。
報道稱,當地時間5月4日,泰媒發表題為《中美更健康的競爭》的文章指出,4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舉行的氣候峯會上宣稱,必須作出決定以避免氣候危機變得更加糟糕,並承諾到2030年,美國將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50%至52%。然而,這實際上只是美國為重返《巴黎協定》而喊的“口號”。
文章強調,美國大部分人對氣候變化都持“懷疑”態度,共和黨的反對立場就很明顯地反映了出來。而美國政府的管轄權相當有限,這導致每個州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結果都不一致,拜登政府想要解決這些問題相當困難。而中國採取氣候行動的核心動機是安全的。如今,氣候行動已成為國際重要的優先事項,中美已將這一問題置於國家議程的中心。但關鍵一步在於他們的誠意,以及他們是否願意放棄傳統能源。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中國政府出台了相關鼓勵政策,讓中國成為了電動汽車銷量增長主要市場。國際能源署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展望》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電動汽車新註冊量達到創紀錄的300萬輛,比前一年增長了41%。其中,中國和歐洲就佔到了80%以上。
據報道,中方曾表明,將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峯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這意味着中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峯到碳中和。對此,多位專家表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可供全球借鑑,中方表態振奮人心。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首席代表方莉指出,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實現過碳中和,這對全世界來説都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中國的解決方案體現了全球視野,十分具有借鑑意義。
然而,美國此前卻多次質疑中國氣候行動力度不夠。為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稱,中國氣候行動力度有多大呢?我給大家舉兩個簡單的例子。第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僅晚於主要發達國家10年。第二,從時間跨度看,大多數發達國家從達峯到作出2050年碳中和承諾的所需過渡期約為60年。中方承諾力爭於2030年前排放達峯,努力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計劃從達峯到碳中和的過渡期約為30年。
趙立堅強調,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60年和30年的對比,突顯了中方承諾和行動力度之大。中國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