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29日清晨,埃及蘇伊士運河那邊終於傳來好消息:擱淺巨輪“長賜”號已成功浮起,船身方向也明顯修正。從3月23日擱淺堵塞蘇伊士運河至今,這條全球海上貿易“咽喉”已經被卡了7天,導致360多艘船隻通行受阻,以至於全球貿易連帶着很“受傷”。
就在全世界“圍觀”蘇伊士運河之際,來自俄羅斯的一個聲音引人關注: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羅薩託姆”日前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文稱,“北極航線可能成為蘇伊士運河的有效替代方案”。
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羅薩託姆”的推文截圖。
近年來,受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變暖等因素影響,北極冰蓋的面積不斷萎縮,北冰洋沿岸航線的通航時間有所增加,其海運價值日益凸顯出來。
北極航道主要分為兩條航線,一條是俄羅斯北方沿海的東北航道,俄方稱其為北方航線;另一條是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沿岸的西北航道。其中,北方航線是連接東亞與西歐的最短航線。
東亞與西歐港口之間的海運,如果走傳統的馬六甲海峽、亞丁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線路,航程約為9500海里至12000海里,而走北方航線則可以縮短大約三分之一的距離,航程約為6500海里至8000海里。
紅色線路為途徑俄羅斯北極海岸的北方航線(北極東北航道),綠色線路為東亞與西歐之間經馬六甲海峽、亞丁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的傳統航線。
航程縮短意味着耗時減少、燃料消耗減少,整個海運成本因而將進一步降低,運輸效率則顯著提高。不過,儘管現在北方航線的夏季無冰期已達一個月左右,但通航時段較其他海運通道而言,劣勢也顯而易見。
正因如此,根據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的數據,去年通過這條咽喉要道的傳播近1.9萬艘,平均每天超過50艘。而去年全年通過北方航線的商船才70艘。
3月27日,大量船隻等待通過蘇伊士運河。
不過,此次蘇伊士運河堵塞事件,正值全球貿易從新冠疫情衝擊下的復甦時期,給原本已持續上漲的海運費用和集裝箱短缺危機雪上加霜,進一步暴露出特殊時期全球貿易的脆弱性,以及這起意外事件的“世界級”影響。
給出“替代方案”的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還拿出了克服北方航線弊端的辦法:“如果你因為冰封而不能航行,我們又破冰船,完全可以破冰。”該公司擁有5艘核動力破冰船,以及其他支援船隻,母港位於北極圈內最大城市摩爾曼斯克。此外,該公司還可以提供北方航線的天氣、洋流和海冰等實施數據信息服務。
“北極”號
俄羅斯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核破冰船艦隊的國家,而且俄羅斯已將北方航線貨運量到2024年達到8000萬噸定位目標。近年來俄羅斯愈發重視北極在國家安全、能源開發和海運等方面的戰略地位。
目前,蘇聯時期建造的破冰船中有4艘仍在服役,分別是“五十週年勝利”號、“亞馬爾”號、“泰梅爾”號和“瓦伊加奇”號破冰船。但在其中3艘已進入服役末期的情況下,俄羅斯已將22220型破冰船作為骨幹力量。
“五十週年勝利”號
該型破冰船是全球現役動力最強的核動力破冰船,排水量3.35萬噸,可破厚度3米的冰層,首艦“北極”號已在去年10月正式交付服役。“西伯利亞”號和“烏拉爾”號已先後於2017年和2019年下水,按照“北極”號從下水到服役4年週期來算,“西伯利亞”號最快有望今年服役。該型核動力破冰船“雅庫特”號和“楚科奇”號預計今年有望下水,反應堆等設備將從2022年起陸續交付。
去年7月,俄羅斯又開始在遠東的造船廠開建全球最大的10510型核動力破冰船首艦“俄羅斯”號,該船排水量達7萬噸,具備破4米冰層的能力,預計2027年交付使用。去年11月,全世界最大的柴電動力破冰船“維克托·切爾諾梅爾金”號服役,俄羅斯總統普京專程參加破冰船升旗儀式並發表講話。普京曾表示,“到2035年,俄北極船隊將至少擁有13艘重型破冰船,其中9艘為核動力破冰船”。
“俄羅斯”號
儘管俄羅斯雄心勃勃地要振興北方航線,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從蘇伊士運河堵塞7天來360多艘船隻寧願原地等待也不改道的做法來看,傳統的咽喉要道依然是今後很長時期內國際海運的主流通道,北方航線的確是一個有益的補充選項,但短期內仍難以撼動既有航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