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是武林的遮羞布

練武術的人很多,都希望自己成為武林高手。他們從入門的一天起,就要知道什麼是武德。練武先學武德,以德服人才是武術的最高境界。那麼,既然以德服人了,還要武術有什麼用?

武德是武林的遮羞布

門派的宗師們會解釋説,能以德服人就以德服人,不能以德服人就動武,點到為止,無傷大雅,誰都知道怎麼回事最好,要是有那愣頭青,不懂規矩,就要給以顏色了。也就是説,武德是武林的規矩,而不是什麼真正高尚的道德。

武士們要遵守武德,互相謙讓,甚至互相吹捧,給對方一口飯吃,叫做與人方便,於己方便。為了掩蓋“拳怕少壯”的現象,就要入門的年輕人尊敬老人,不能和老人真動手,而是比劃比劃就行了,向老人學習,還要尊稱為師父。那麼,到底是新入門的年輕人厲害還是老人厲害?技術性的拳法究竟管不管用?

要是按照武德傳承下去,就會把拳館經營成私塾,讓弟子們知書達理,但就是武藝不行。還有的拳師教學讓徒弟配合自己,找那股勁兒,卻弄成了假武術,只要拳師一個手指頭就能弄得徒弟上下蹦跳,就地翻滾,甚至騰空而起,摔出一丈遠!違背力學原則不説,反而壞了規矩,讓武林蒙羞。

武德是武林的遮羞布

當然,更多的武師嘴上功夫了得,即便武藝不高也要靠嘴上功夫來彌補,嘴上從來不認輸,而且一出口就是武德,而不是一出手就讓對方倒下。要是遇到厲害的對手,就找個理由退避三舍,不與其正面交鋒,也就算是贏了,因為他們嘴上功夫厲害,又有一大幫徒弟跟着起鬨,名聲也就響亮了。如果有人找上門來,他們當然不會迎戰,而是讓徒弟迎戰,輸了算是徒弟學藝不高,贏了當然證明自己厲害了。如果那個人非要和武師比武,還真動手打了阻攔的徒弟,武師就會第一時間報警,讓警察抓他。

進可攻,退可守,武師們經營武術產業可謂靈活自如,風生水起。尤其是傳統武術,騙人的居多,講究武德的大多是騙人的。要給徒弟洗腦,教給徒弟一套禮儀規範,其實還是要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不讓徒弟犯上,更不會讓徒弟挑戰自己,同時也就巧妙地隱藏了自己的功夫。在這種情況下,到底是徒弟厲害還是師父厲害,已經很難説了。

武師們比武更是要講武德,不能把人打壞了。在法制不健全的古代,要是比武就要籤生死狀,誰被打死了都不能有任何的報官行為,即便報了官,官府也會以生死狀為依據,不予追究。到現在,生死狀不管用了,沒有法律效力了,日漸完善的法制給武師們提供了很多講武德的方便。他們會説,把人家打壞了沒有武德,還要付法律責任,自己被打了,就説明對方沒有武德,同時要對方負法律責任。除了法律不提倡“以武犯禁”之外,就是武師們講的武德了。

武德真的成了武林的遮羞布,武師戰敗了可以拿出武德説事,説對方不講武德,下手太黑;武師勝了,當然要大張旗鼓地宣揚,以此弘揚自己的名聲,但就怕被對方告到法院,要賠人家很多錢,也就會有不小的損失。武師們互相尊敬,都要給對方留面子,其實已經和武術技術沒什麼關係了,而是巧妙地把武術技術轉化為一種社會道德,並且大家都要遵守。那麼,到底誰高誰低呢?不比武哪能分辨出來?

武德是武林的遮羞布

其實根本不用比武,畢竟武術已經形成了一個大市場,武師們各自為戰,宣傳自己和自己的功夫就行了,打出廣告,不怕沒人來學。要是有不懂規矩的新武師進到武術界,挑戰各個門派,就會被羣起而攻之。眾多門派的武術不但説他不懂武德,而且還要施以明槍暗箭,欲置之死地而後快。金庸的小説、古龍的小説裏很多門派都是這樣,要遵守武德,卻成了害人的壞蛋。電影《師父》中傳詠春拳的拳師陳識要完成“詠春北上,弘揚武學”的使命,來到天津,為了站穩腳跟就要教徒弟,讓徒弟挑戰各大拳館,結果惹了眾怒,被一羣口口聲聲弘揚武德的拳師圍攻,徒弟被暗害,他自己挑戰一條街的武師,逃離了天津這塊是非之地。

看來,武德對於武師們來説真是個好東西,起碼可以遮羞,可以掩蓋自己的毛病,甚至一個講武德的平庸之輩都可以開館收徒,只要掙了錢就是好的,講武德也暗合了和諧社會的理念,至於武術技術就不能深究了,畢竟講武德的徒弟們都被洗了腦,從來不敢懷疑師父,只會認為自己不行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3 字。

轉載請註明: 武德是武林的遮羞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