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成本壓減近一半,每年節省資金近3000億元——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大幅精簡
本報記者 亢 舒
完成一個工程建設項目的審批曾經有多難?廣州市一位政協委員繪製過一幅“萬里長征審批圖”,按照圖中所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需要企業跑20多個部門,辦100多個手續。
隨着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審批難、審批慢的情況得到大大改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內容。從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到在全國全面推開改革,我國已基本建立全國統一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和管理體系,實現統一審批流程、統一信息數據平台、統一審批管理體系、統一監管方式,審批時間由平均200多個工作日壓減至120個工作日。
如今,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不僅時間大幅壓減,還有效降低了企業經濟成本。“很多事項都合併了,材料也簡化了不少,以前1個多月辦不下來的證,現在1周就能拿到手了。”作為一名多年跑項目的資料員,張超寧在辦理寧夏石嘴山市老城區污水廠項目工程規劃許可證時深有感觸,“僅這一項,就可以為我們節省近20天的施工期,這對北方施工期相對較短的地區來説,太管用了。僅完成這一個項目報批,就可以為我們節約辦事成本8萬多元。”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辦理建築許可指標的全球排名持續提升,2019年由2018年的全球第172位提升至全球第121位,2020年提升至全球第33位。世界銀行評估中,辦理建築許可指標,我國全流程審批時間為248天,改革後為111天,減少137天。據測算,每年為市場主體節省資金成本近3000億元。
改革還讓工程建設審批環節大幅減少,企業辦事更加便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各地參照國家層面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和事項清單,精簡規範本地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和條件,全流程審批事項壓減至平均66項。各地均實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一窗受理”,通過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大力推進全流程在線網辦,企業無需再跑不同部門窗口,不少地區大力推行項目管家、幫辦服務等,極大方便企業辦理審批。疫情期間,不少地區通過審批系統、視頻會議等方式,實現不見面審批,有效保障了項目落地。
改革後,市場主體滿意度明顯提高。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第三方評估顯示,85%以上的企業表示改革後審批手續和時間得到有效壓減,辦事更加便捷。在全國工商聯組織的2020年“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企業對於項目審批工作滿意度也較高。
“工程建設審批制度改革使得全國統一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和管理體系基本建立,全流程審批標準化、規範化有效提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有效推動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轉變,助推形成國內統一開放市場。”
首先,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有效破除影響構建國內統一開放市場的堵點障礙。通過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統一了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事項清單,將全流程審批事項納入綜合窗口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管理,形成了閉合成熟的審批管理機制,有利於消除投資建設跨區域流動和合理配置的制度機制障礙。
同時,推動了由以往部門碎片管理向政府綜合管理轉變。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是一次全流程全覆蓋的改革,改變過去針對單個事項、單個環節的改革,將全流程劃為4個階段,全面實行項目前期策劃生成、並聯審批、聯合審查、聯合驗收等改革舉措,依託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實現全流程線上審批,有效打破部門壁壘,形成部門協同審批機制。上海等地通過設立一站式審批審查中心,全面推行“只登一扇門”“只對一扇窗”“只見一部門”,推動“整體政府”式政務服務機制。
此外,改革推動工程項目審批由嚴進、松管、輕罰向寬進、嚴管、重罰轉變。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有效精簡了審批事項和環節,並通過推進“清單制+告知承諾制”,進一步降低了企業辦事門檻。與此同時,通過加強雙隨機一公開、建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紅黑名單、完善信用監管機制等措施,不斷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不少地區通過加強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和相關監管系統、智慧工地的信息共享,有效加強審管聯動,真正實現“放得了、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