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進行時】《求是》雜誌16日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是他2012年12月底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這次考察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以扶貧為主題的調研活動。八年過去了,脱貧攻堅已經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回頭再讀這篇講話,令人十分感慨。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看望慰問困難羣眾。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標題下標註了時間,“2012年12月29日、30日”,將人們的思緒一下帶回了八年前那個寒冬。
2012年12月29日,元旦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冒着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來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羣眾,考察扶貧開發工作。
往來奔波700多公里,走訪兩個貧困村,召開兩場座談會——這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以扶貧為主題的調研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講,習近平總書記的阜平之行拉開了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脱貧攻堅戰序幕。
“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雖然“序幕還不是高潮”,但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們從習近平總書記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許多非常重要的“金句”。這八年,我們正是在這些話的指引下,沿着正確的方向苦幹實幹,終於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脱貧攻堅目標任務。
歲月見證,這些話太重要了。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當時,解決人民温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已經實現,特別是一些東部地區已宣佈實現全面小康,而在廣大農村尤其是中西部農村貧困地區,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相當的差距。
平均數會掩蓋差距。在阜平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這個問題。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只有農村的全面小康,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全面小康都實現,才是成色十足的全面小康。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句話宣示的是黨的宗旨,聚焦的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這一點,文章中有句非常樸素的話詮釋得特別好——“真正要幫助的,還是低收入羣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把貧困羣眾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邁向小康社會、一起過上好日子作為脱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八年來始終目標不變、靶心不移。
這八年,在一次次考察途中,習近平總書記都叮囑,只要還有一家一户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羣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羣眾一起奮鬥。
這八年,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都告誡,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
八年來,貧困羣眾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八年來,貧困地區的面貌徹底改變,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八年來,脱貧攻堅的量化指標一天天完成,人民羣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也一步步提升。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貧困地區儘管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發展水平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條件和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和大家探討脱貧思路時,就當地資源稟賦作了許多深入的分析,講了這句“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阜平,固然是幫助羣眾出點子、想對策,但更重要的是把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的信心傳遞給大家。
當年習近平總書記調研結束後,新華社記者在顧家台村採訪了年僅17歲的顧文香。當時她正讀高一,卻已經萌生了退學的想法。家裏太窮了,媽媽和哥哥都有重病,爸爸這麼大年紀還要去種地。這個普通的農村女孩,最大的願望就是趕快掙錢養家。是總書記的到來讓她改變了想法。她對記者説,習總書記來看我們,就是想幫我們富起來。我還是不能退學,要好好學習,將來假如我能掙2000塊錢,我就給家裏1500。
16日,記者又聯繫到了顧文香。談起總書記八年前到顧家台村的細節,她還記憶猶新。她告訴記者,自己堅持讀完了高中,家裏也脱貧了,住上了新房子。在村幹部幫助下,爸爸也有了一份工作,不用再下地幹活了。現在,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對大家説,扶貧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志氣。八年來,他走過了許多山山水水、溝溝壑壑,他帶去的改變貧窮命運的信心飛躍千山萬水,成為全國上下的堅定信念。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翻開文章再讀到這句話,確實讓人感到,信心、信念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了這兩樣,就能夠風雨無阻、高歌前行。
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大,根本就在於任何時候都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百折不撓為自己的前途命運而奮鬥。八年如一日地苦幹實幹,靠的就是這樣的精氣神。
脱貧攻堅戰取得了勝利,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已經消除,偉大的脱貧攻堅精神也已經融入了我們民族的基因。
“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
文章中有一部分,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阜平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指導。一開頭他就講了這句話,強調“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
習近平總書記講得非常細、講得具體。比如,阜平300多萬畝山場該怎麼利用,紅色旅遊資源如何開發,移民搬遷要注意哪些問題等等。這些話概括起來就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準突破口。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強調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裏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脱貧致富的好路子。
二者顯然一脈相承。習近平總書記在阜平考察時就已經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精準扶貧”課。
這堂“精準扶貧”課,八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不厭其煩地講。有時為了讓大家聽得更明白,他會用形象的故事來類比,説50年代剿匪,派大兵團去效果不好,那就是“手榴彈炸跳蚤”,得派《林海雪原》裏的小分隊去。有時為了讓大家嚴肅對待,他響鼓重錘,告誡地方,不要因為總書記去過了,就搞得和別處不一樣了,搞成一個不可推廣的盆景。
就這樣,八年來,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成了脱貧攻堅最重要的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户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脱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
在“精準扶貧”指引下,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脱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脱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説,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這些舉措,針針都繡在細處、實處。
脱貧攻堅,精準是要義,成敗在於精準。這是已經被實踐證明的一條重要經驗。我們做一切工作,必須有精準施策的科學態度和方法,也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內在追求。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重點談了基層黨支部建設的問題。這部分有近2000字,幾乎佔了整個篇幅的三分之一。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習近平總書記就此談了四個問題。一是要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實好,二是要真真實實把情況摸清楚,三是要紮紮實實把支部建設好,四是要切切實實把團結搞紮實。期望和重託溢於言表。
後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打贏脱貧攻堅戰召開了七個專題會議,幾乎每一次都要突出強調基層問題。
2016年,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大對西部地區幹部特別是基層幹部、貧困村致富帶頭人的培訓力度,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2018年,在打好精準脱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基層幹部,重點是提高實際能力,要多采用案例教學、現場教學等實戰培訓方式,培育懂扶貧、會幫扶、作風硬的扶貧幹部隊伍,增強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工作能力。
2020年,在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加強脱貧攻堅幹部培訓,確保新選派的駐村幹部和新上任的鄉村幹部全部輪訓一遍,增強精準扶貧、精準脱貧能力。
……
到2020年初,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得到加強,基層幹部通過開展貧困識別、精準幫扶,本領明顯提高。特別是青年幹部瞭解了基層,學會了做羣眾工作,在實踐鍛鍊中快速成長。他們帶領貧困羣眾脱貧致富,用自己的辛苦換來貧困羣眾的幸福,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詮釋了扶貧幹部的擔當和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曾十分感慨地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貧困地區基層幹部展現出較強的戰鬥力,許多駐村工作隊拉起來就是防“疫”隊、戰“疫”隊,這同他們經受了這幾年脱貧工作歷練是分不開的。
抓黨建促脱貧攻堅,這不僅體現在完成脱貧攻堅任務層面,更體現在提升貧困地區治理能力層面、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層面。從這個角度看,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意義非常深遠。
責任編輯:吳悠_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