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同的水平上比較,日系車當然不是最輕的,但是也不是最重的!要根據具體的車型來判斷,而實際上在今天的造車理念下,同級別的車輛的重量相差不了多少,為了那半斤八兩爭來爭去也沒有什麼意義,而且這種半斤八兩的差別也不會影響安全性,關鍵是同級別的比較,而同級別的比較,日系車有重也有輕,但是重和輕的區別並不大,還不至於因為十幾斤二十斤的重量就影響了汽車的安全性!
非得比重量,以往同級別的美系車最重,而今天的自主車最重,可已不是以重量為美的時代!汽車最重?這句話肯定是錯的,同級別的日系車有較重的,也有較輕的,萬事不要用絕對的口穩定!自開日系車那天起,鄙人就發現日系車同級別比較不輕,當然也不會省油,就像以前開的凱美瑞240 G,完全是油虎一般,鄙人當時很疑惑,到底誰説日系車輕,省油?
日系車型根本不輕,油耗方面對比競品也沒發現有多省油!不知各位朋友有沒有發現,只要是同級別比較,每一輛車的重量都差不多,最多相差15-25公斤左右,這種重量無論誰重誰重都不會對安全產生影響,車主的生命可不是這幾十斤重量就可以決定的!同級輕,重不重要,關鍵是看輕了,重了多少,量變就會引發質變,忽略了量的比較就沒有意義了!
同一等級的日系車,即使重量不輕,也總會給人一種輕便輕便的錯覺,事實上,它們在某些方面確實儘可能地節省了材料,例如,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為什麼德系車的車門都關得特別緊?這是因為德系車的門板加填充物、摺頁還採用了三段式鉸鏈,這樣德系車的關門阻尼就會更大。
再者,由於門板加填充物的原因,使它看起來非常厚重,不像日系車那樣容易按動,這樣日系車自然給消費者留下非常軟塌塌的印象!將白色的車體做成薄薄的和有強度的才叫技術,以為把車體做成厚厚的是安全的?白體做工重一些很費錢?不要開玩笑了,一噸的鍍鋅板只有幾塊錢,不到5000元。
而白車身的重量只有200-300公斤,所以一輛車的白車身材料成本只有1500元左右,多花200元就能增加80公斤,難道想要車重還不容易嗎?完全不需要花多少錢,因為材料太便宜了!沒有車那麼重,要把車變重太容易了。
日系車當然不是同級別最重的車(不排除日系車有同級別最重的車),但是肯定不是最輕的車(也許也有同級別最輕的車),但是拿車的重量來比較車的好壞,討論車的重量是最沒有意義的,不要總説車輕就是減重,想要重量最簡單!現在我們對汽車的認識已經非常成熟了,怎麼還有這種車重車輕的比較方式呢?有車有錢就能買自主車,自主車是目前同級別中最重的存在!
而且真正影響行車安全的是空間,換句話説,同級別比較誰的空間大誰更安全,空間差不多的情況下,安全差的也不多!日本車不是最輕的,德系車也不是最重的!同類車型中,日系也有重量超過其他車型的!相同型號,日系採用全鋁引擎,大眾採用鑄鐵引擎,但重量卻相差不大,日系車真的輕嗎?人們普遍認為日系車輕型化主要是由於一些客觀原因和一些主觀代入感。
日系面子工程做得不夠,汽車內飾太過注重成本控制,鈑金噴漆功力不足,鈑金薄,隔音差,漆面軟,這些詬病導致了人們對日系車的主觀印象:“偷工減料”,再加上國內一些用卡尺測量蟑螂的工作室大張旗鼓地宣傳,給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
碰撞時嚴重受損,感覺不牢固。根據碰撞潰縮論,日系車的軟點是軟的,硬點是硬的,對行人有足夠的保護,但也會導致日系車在碰撞中損壞更嚴重,從而給人一種不結實的感覺。每個人都喜歡買一輛結實的汽車,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高速穩定性稍有下降,日系的特點是對中低速敏感,高速的動力響應較差,加上調教偏重於舒適性,避震行程,軟硬,離地間隙相對較高,底盤的平整度也較差,系的高速確實給人一種不穩定的感覺。然後才是真正的輕視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