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湖州市吳興區八里店鎮移沿山生態景區的花海遊覽(2020年10月2日無人機攝)。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遊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餘村遊覽(資料圖)。新華社記者譚進攝
俯瞰湖州市吳興區原鄉小鎮景區(12月14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2020年7月29日,在位於湖州市吳興高新區的浙江三一裝備有限公司拍攝的等待交付的履帶起重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遊客在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觀看“水上曬秋”豐收慶典。(2020年11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記者黃宗治攝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嶽德亮、王俊祿)3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江南清麗地 “綠意”點成金》的報道。
“特意帶着孩子到這裏來體驗綠水青山,感受傳統年味。”牛年春節,太湖南岸的湖州市南潯區荻港古村落人聲鼎沸,農家樂和民宿生意紅火,來自周邊的遊客紛紛留下“點贊”,盡興而歸。
綠水青山、草木湖田、花海竹林……從東海之濱到浙西山麓,從錢塘江沿線到南太湖岸邊,2萬多平方公里的杭嘉湖版圖上“綠”意盎然。尤其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湖州,坐擁65公里的秀美湖岸風景線,已有154個省3A級景區村莊,市區PM2.5濃度和空氣優良率兩項指標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
太湖南岸風正舉,揚帆遠航正當時!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湖州市秉持“綠色”引領,“再接再厲、順勢而為、乘勝前進”,走上了打造引領全國、最憶江南的“花園城市”新徵程。
(小標題)“護綠”:打造天藍水清的宜居生態
吳興區織裏鎮伍浦村,65歲的老黨員宋松元常年堅持義務“加班”參與村裏的治水。在這裏,宋家四代主動參與治水是個佳話。
原來,從宋松元的父親宋阿榮開始,宋家就跟治水結緣。20世紀50年代,宋阿榮擔任村裏的生產隊長。村裏進行河道清淤,他總是第一個跳下去。到了宋松元這一代,積極研究“土辦法”遏制藍藻侵襲,促成村莊污水全部納管。
在他的影響下,更多的村民主動投入“護綠”,其兒子和孫女也都成了村裏治水的生力軍,承擔起定期巡河和隨隊監控河道水質的任務。
吳興治水是整個湖州的縮影。湖州“五水共治”以來,在全省率先完成垃圾河、黑臭河治理任務,完成1700多個掛號小微水體的整治銷號工作,對水體開展深化提升整治,顯著改善全市水系水環境質量。
“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舊時盛景之贊,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實寫照。
——創新治水還碧波。如今,湖州全市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所有入太湖斷面水質連續12年穩定保持在Ⅲ類水以上,確保了“一泓清水入太湖”,為太湖流域乃至長三角地區構築了一道生態安全屏障,也為全國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和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
——鐵腕治氣保藍天。截至2020年底,湖州市區PM2.5濃度為26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下降38.1%;空氣優良率達到87.7%,較2017年提升19.2個百分點,兩項指標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
——在全省率先出台市農業“兩區”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切實保護全市土壤環境,防治和減少土壤污染,改善和提升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土壤質量。“全市建立71個農田土壤污染常規監測點和50個農田土壤污染綜合監測點,綜合施治。水的問題,根子在岸上。”湖州市政府辦公室主任何元慶説。
“十四五”期間,湖州仍將全力打好生態環境鞏固提升持久戰,統籌推進大氣、水環境治理保護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打造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環境。
碧水藍天的生態環境,決不能出現垃圾圍城、垃圾圍村。近年來,湖州市通過完善末端處置設施、健全回收體系、依託創新智治、基層治理,率先實現了“兩零兩全一負”,即全市陳腐垃圾清零、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態修復市域全覆蓋、生活垃圾全處置;垃圾總量負增長。
“護綠”重在全民參與,變“點上盆景”為“面上風景”。報紙和塑料瓶0.8元/斤、紙板0.5元/斤、書本0.6元/斤……在湖州市各縣區的社區和村莊,垃圾分類服務中心內擺放着多種形式的《垃圾分類積分兑換超市價目表》,引導農户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垃圾。
德清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楊明連説,該縣選取長春村為典型,堅持試點先行、面上聯動,將垃圾分類寫入《村規民約》,與農商銀行合作推行垃圾分類綠色信用貸,專設垃圾分類培訓基地,注重發揮“桶管家”隊伍力量,解決了“怎麼讓羣眾參與分類”“怎麼讓羣眾精準分類”等問題。
(小標題)“育綠”:讓品質生活“加碼”競爭力
2018年3月初,吳興區妙西鎮的“原鄉小鎮”正式開園了。亞洲最大的蝴蝶生態科普館、國內最長的賞梅木棧道、2萬多種蝴蝶標本……這個國家4A級景區一推出,就吸引了各地遊客前來“親綠”。
而“原鄉小鎮”所在地,原是一片畜禽養殖基地,有19個雞棚、2個豬棚。妙西鎮黨委書記張力表示,正是環境整治的持續推進,讓生態紅利不斷顯現,一批“大好高新”項目紛紛入駐,三年來全鎮財政收入連續實現20%以上增長。
德清縣莫干山鎮的人文風情、吳興區織裏鎮的產城融合、長興縣煤山鎮的工業歷史韻味……一幅山水相融、產業興盛、宜居宜業的美麗畫卷正在湖州徐徐展開。
“綠色”,正逐漸成為湖州“最有效益”的競爭力。
長興,這個離上海僅180公里的小縣城,無論是在上海的老年圈還是親子圈,都頗有名氣。
縣域內的顧渚村,農家樂十分火爆。多位來自上海的遊客説,在這裏“欣賞着好山好水,呼吸着好空氣,吃着農家菜,過着健康的生活”。
健康生活、品質城市的理念,在這座南太湖之濱城市的更多領域生根發芽。早在2012年4月,德清縣消保委和德清縣教育局等部門就聯合設立了縣生態消費教育實踐基地,針對全縣中小學生開展生態消費教育。
吳興區埭溪鎮上強小學是遠近聞名的“綠色學校”,學校十分重視綠色規劃,積極挖掘內部潛力,開闢“紅領巾地球村綠博園”,每年的一年級新生,到綠博園參觀是他們接受的第一堂綠色環保教育課。吳興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周鄭潔説,學校通過建立綠色成長課程體系,不斷培育學生的綠色素養。
“‘大腳印·小腳丫’親子課堂”“雨荷越劇隊”“童伴影院”,每日提供免費閲讀,每三日一場公益活動,每月一次志願服務講堂……吳興區仁皇山街道“幸福鄰里中心”,是社區居民最願意去的地方,也是彙集笑聲最多的地方。
社區居民王先生假期就會將孩子送進這兒的公益課堂,“既解決了孩子無人照看的難題,又能豐富課餘生活,一舉兩得。”
除了眼見的“綠”,湖州的品質生活,如今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春節假期,來湖州旅遊的上海遊客陳女士帶着父母駐足南太湖月亮廣場,用新買的5G手機把這一刻的喜悦剪影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湖州,伴隨着智慧城市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以5G基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主要領域的“新基建”被廣泛推開。在浙江省政府印發的數字浙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清單中,湖州共有11個項目成功入選,數量居全省第二。
數字化技術的深度運用,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着湖州人和遊客的生活:手機查看公交車到站情況,上車掃支付碼購買車票;打開支付寶“雲享湖州”的超級菜場,手機點點,足不出户就可讓新鮮蔬菜魚肉送到家,並能掃碼溯源……
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便利比比皆是,覆蓋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湖州市衞健委主任饒如鋒説,湖州率先推行網上預約掛號看病實行“醫後付”,有醫保的患者在門急診看病無需付費,直接檢查、化驗、取藥、治療,診療後一次付款。
根據《中國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報告2019》,湖州全面小康指數為129.41,居全國第20位。在2020年全國百強市排名中,湖州列第55位,比2019年上升12位。
(小標題)“轉綠”:推進高質量“綠色智造”
在工業大縣長興,一片片花園式廠區讓人眼前一亮。
“現在工廠的生產用水全部實現了內循環,做到零排放。”長興恆能耐火隔板有限公司負責人胡漢平指着景觀魚池説,“養魚的水,用的就是處理過的生產用水。”
在“轉綠”的過程中,胡漢平等不少企業主都印象頗深。“生產玻璃纖維隔膜產生大量廢水,多次水質抽樣檢測都不合格。”
“不轉型勢必被淘汰。”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認為,企業靠粗放式發展長久不了,只有綠色發展企業才有生命力。
產業集羣協同創新,攜手打造新產品。從“低散亂”到千億級戰略產業集羣,長興縣以蓄電池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得以快速發展的動能之一,就是通過上下游企業抱團“推新”。
工業發展向“綠”轉,長興是湖州的縮影,也是杭嘉湖的縮影。
近年來,湖州持續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一手整治紡織、建材、印染、蓄電池等行業,一手打造綠色智造名城,推動傳統和新興產業“雙提質”。
在南潯區南潯鎮,馬腰區塊舊廠房成為歷史,長三角綠色智造聯動發展南潯合作園落地於此。合作園聚焦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發展,圍繞產業轉移類、產業配套類、合作招引類三大領域,緊盯電氣設備製造、機電設備製造、數字經濟等產業。
“打造綠色智造的‘湖州品質’,湖州正邁入綠色發展快車道。”湖州市委書記馬曉暉説。
“專業、專注、專攻”,這是納奇科化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啓才眼中的“取勝法寶”。在消毒濕巾這個細分領域,該公司產品佔據國內出口份額前列。去年疫情期間,公司集中研發團隊,針對國外市場新需求,僅用15天時間就攻克了有關配方,成功維持了海外市場份額。“企業發展每天都是情況複雜,一邊是大洋,一邊是懸崖。企業長遠發展,離不開持續的研發創新。”
創新,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砝碼。“‘W27直流無刷’微型電機的問世,讓我們把握住了智能製造的新機遇,憑藉這款高速電機,我們成功從外貿往內銷轉型,也增加了開拓國內市場的信心。”浙江偉康電機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新康説。
去年8月,國內高空作業平台龍頭企業浙江鼎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四期產業園投入使用,佔地面積362畝。公司副總經理梁金説:“此前三期園區的總佔地面積為290畝,畝均產值已經達到827萬元。”
綠色智造產業如雨後春筍,綠色政策不斷賦能助力。自2019年以來,湖州市持續推進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打造綠色金融地方標準體系,編制區域綠色金融發展指數,打造能動司法保障、多層次環境信息披露與全系統綠色金融自律機制和不良風險防控體系。
作為首批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湖州市通過精心打造綠色金融服務平台,企業只需如網購一般挑選適合的金融產品,簡單操作就可完成信貸。
“沒有複雜手續,我們就拿到了500萬元信用貸款,及時補充了流動資金,穩住了就業崗位。”湖州鴻峯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沈錦衞説。
去年,搶抓高端製造新業態加快孕育並轉移的機遇,湖州市政府審時度勢推出“湖九條”硬核新政,安排500億元綠色產業基金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
春節前夕,湖州市政府辦公室發佈《關於支持工業企業搶先機開新局的若干意見》,包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對一季度新增貸款額度在100萬元及以上的製造業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按照新增貸款額度的1%給予企業補助。
作為展示美麗中國的一扇窗口,湖州正在向着長三角區域發展重要增長極、浙北高端產業集聚地的目標努力奔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