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單位開放廁所,“共享”之後要“共護”
據《青島日報》報道,今年4月,山東青島發出《讓“方便”更方便,社會單位廁所(衞生間)對外開放倡議書》,鼓勵符合開放條件的沿街公共機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服務窗口、餐廳賓館及其他商家店鋪等,在工作(營業)期間將單位內部衞生間免費對大眾開放,供市民和遊客使用。一個月後,青島首批279家單位報名加入免費開放行列。
類似讓“方便”更方便的意識和舉措,在其他地方也有。2018年,江蘇南京面向全市發出公廁聯盟倡議書,各企事業單位積極響應,有單位對廁所進行改造,提供紙巾和洗手液,24小時免費對外開放,得到市民廣泛認可。
“小廁所”裏有“大民生”。市民、遊客如廁質量,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尺,更是城市政策温度和人文關懷的體現。管理者能從細處着眼,號召各單位免費開放衞生間,不僅盤活了臨街單位資源,更為公眾帶來了便利。
2017年,國家旅遊局發佈的《“十三五”全國旅遊公共服務規劃》明確,要持續推動城鄉廁所革命,徹底改變我國公廁數量不足、分佈不均、標識不清、設施不全、環境不美、衞生不潔、管理不善等問題。此後,越來越多的地方實現了“百米一座公廁,環境乾淨整潔”,“遍尋無果”“望而卻步”等如廁尷尬不斷減少。
伴隨公廁數量增多和環境的改善,多地還在創新和服務上下功夫,刷新着人們對如廁的認知:一些地方的公廁配備了沙發、熱水、可借用的充電器和雨傘等;一些地方的智慧公廁專門設計有“潮汐廁位”,可根據人流情況進行男女使用轉換,同時配備母嬰室、氨氣檢測儀和自動除臭噴霧等設施;一些城市通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在公廁數量上“開源”,於是有了開篇的倡議書……
在諸多廁所“共享”之後,如何“共護”考驗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市民的素養。
首先,對企事業單位來説,對外開放內部廁所勢必增加人員出入頻次,加強安全監管、保障單位內部安全和保密工作要同步跟進。其次,由此增加的相關社會單位人力、物力的管理和維護成本由誰負擔,公眾如廁時若發生意外或引起糾紛如何處理等,值得討論。
隨着社會單位廁所開放的逐漸普及,相應的服務細節也應同步完善。比如在地圖APP開啓廁所開放單位查詢、評價和反饋等功能,形成“智慧公廁”管理體系。
此外,市民和遊客應積極參與“共護”,自覺保持環境整潔、愛護公共設施、遵守開放單位公共秩序等——市民和遊客在感受城市温暖和善意的同時,應以舉手之勞回饋社會,如此才能實現良性循環。
張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