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實話,我到現在也不知道智能汽車是什麼東西,我也不會因為一款車有多智能就去購買。”
這是三四線城市消費者給予汽車有智慧最多的回覆。
在汽車有智慧的進一步調查中,有消費者給出不信任智能汽車的三個理由:
1、購車是為了快速抵達目的地;
2、路上車多,用的最多的是導航和音樂,其他根本用不到;
3、目前的智能駕駛輔助技術並不能讓消費者放鬆精力;
對此,汽車有智慧大概已經明白,不是智能汽車不被信任,而是智能汽車未能解決消費者的基本需求。
一般來講,目前對智能汽車並沒有確切的定義,但業內共識是,智能汽車一定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智能網聯,二是智能駕駛。
可這兩個因素足以成為消費者信任的理由嗎?真不一定。
在智能網聯方面,智能汽車宣傳最多的是打造智能用車生活場景,可現實是,汽車就是汽車,無論有多少網聯技術,都改變不了消費者從A地到B地的用車初衷,更沒有人願意在汽車內享受生活——畢竟,中控屏幕再大,有家裏的液晶屏電視好嗎?空調再舒適,有家裏的中央空調舒適嗎?不會的。
再比如現在所謂的車載社交,實用率很低的,因為安全駕駛的基本要求從未放鬆,什麼車載微信,即時拍照上傳朋友圈,根本無法在行車過程中實現。
再比如自動泊車,設定、操作、完成,不僅需要大量時間,還需要有固定的車位空間要求,基本很少有人會選擇自動泊車功能,因為有那功夫,早就停好車去喝咖啡了。
至於藍牙鑰匙,如果這也能成為智能汽車定義的因素,那智能汽車真的就太廉價了。
所以説,以搭載的智能網聯去宣傳智能汽車,根本就無法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正如一位消費者所言,“我喜歡智能技術的便利,但無法接受為了智能便利而帶來的繁瑣堆砌。”
再説智能駕駛,當前的新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都在大打無人駕駛牌,但據消費者反饋,“雖然不用操縱方向盤,但也並不能放開雙手,方向盤該握着還是得握着。當前無人駕駛輔助高度依賴車道線,輔助系統的應用場景狹窄,還有大量無法識別和處理的情況。”
這也證明着無人駕駛的尷尬——沒有搭載就不能稱為智能,搭載了不能用就被吐槽,用了不能放鬆就被放棄,最後,智能駕駛只能成為雞肋。
而且,在目前的智能駕駛搭載中,其實是需要很多成本的,包括社會資源成本和個人經濟成本。比如蔚來的自動輔助駕駛系統(NIO Pilot)需要加裝,小鵬汽車的NGP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功能開啓需要基於一定的條件。對此,對此,有電動車購買意向的消費者表示,“智能汽車的自動駕駛,還是達不到讓我放心的程度,而且一般價格不菲。”其表示,“作為一名‘老司機’,我還是更信任自己,感覺現在的自動駕駛輔助技術還沒有那麼發達。”
這就是智能駕駛的現狀,也是智能汽車的現狀。
都在現在的汽車是用軟件定義的,可這個軟件是否成熟,才是定義汽車的最基本條件。智能駕駛的未來一定是被看好的,但現在就將不成熟的智能駕駛作為底牌去打,只會讓人對所謂智能汽車產生負面認知。
當前,智能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各大車企紛紛加強相應投入及佈局,並以此作為產品賣點。不過,從汽車有智慧瞭解的情況來看,要讓消費者完全接受並使用這些新的技術,車企們恐怕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採寫| 水淼
編輯| 敬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