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圖為日前拍攝的新加坡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一角。
鄧智煒攝(新華社發)
核心閲讀
濕地被喻為“地球之腎”,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珍愛濕地,是人類共同的責任。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近日在中國武漢和瑞士日內瓦同步舉行。大會以“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凝聚各方共識,推進濕地保護合作,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近年來,一些國家更加重視濕地保護工作,採取一系列舉措加強濕地保護修復,促進了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
新加坡——
打造生物多樣性走廊
漫步紅樹林步道,可見蜥蜴在水中浮游,蒼鷺從頭頂飛過。偶有翠鳥入水,迅疾叼走小魚……走進新加坡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一幅幅優美的自然風景迎面而來。
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位於新加坡西北部,與馬來西亞新山市隔海相望,面積超過200公頃,有不同類型的動物棲息地,如紅樹林、泥灘、池塘和森林等。鳥的種類也十分豐富,有鷺、果鳩、烏鵑、短嘴金絲燕等。其中有些是近危鳥類,如長尾鸚鵡;有些是瀕危鳥類,如小青腳鷸。這裏還有圓鼻巨蜥、灣鱷等野生動物。
1986年,一些觀鳥愛好者最先發現這裏環境幽靜、物種多樣,是不少候鳥的棲息地。1989年,新加坡政府將此地列為自然公園。2002年,它被列為新加坡第一個濕地保護區,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重要的棲息地。2003年,保護區被列為東盟遺產公園。
保護區着力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讓遊客體驗濕地生態的獨特魅力。濕地保護區約8公里長的蜿蜒步道上,精美別緻的觀景台是許多遊客的打卡地。它形如海螺,又像一個鳥籠,置身其中觀鳥,別有一番意境。大片的紅樹林裏,坐落着幾座褐色的觀景房,可供遊人觀看潮起潮落的景緻。潮起時,紅樹林沒入水中,枝頭上爬着蜥蜴;潮落時,紅樹林根系裸露,盤根錯節,盡顯其頑強的生命力。
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隨着旅遊項目的開發,紅樹林的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壞,一些樹根萎縮、樹幹倒伏,土壤也被侵蝕。數年前,這裏還曾遭受海灘污染。為了應對污染和破壞難題,根據新加坡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總體規劃,濕地保護區與周邊其他區域合作伙伴進行聯動,通過連接濕地周圍的自然環境,形成一條用於保護紅樹林和野生動物的生物多樣性走廊,儘量減少人類對自然生態保護區的干擾。
濕地保護區還對人類活動進行分區,最大限度減少負面影響:第一、二區為高、中等活動區,包括自然步道、遊客中心區域、濱海前沿,遊客可近距離接觸和體驗紅樹林和沿海棲息地的環境;第三、四區為低活動區和極低活動區,限制或完全禁止遊客活動,以維持濕地環境的寧靜自然生態。保護區還增加了社區志願服務、贊助等,以實現財務的可持續性,減少對政府資金的依賴。
博茨瓦納——
協調行動平衡各方利益
每年1、2月份,非洲大陸西南部正值雨季,雨水從安哥拉植被茂盛的高地奔流而下,向東南注入奧卡萬戈河。隨後幾個月,水流在平坦的博茨瓦納西北部向遠方延伸,來到奧卡萬戈三角洲。在這片佈滿淺灘和細流的綠色空間裏,羚羊在青草間跳躍,角馬呼嘯而過,象羣踏出一條條淺淺的河道……
奧卡萬戈濕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季節性濕地,每年豐水季,面積會增大一倍。獅子、獵豹、犀牛、長頸鹿等數十萬只大型哺乳動物,被這片生命之水吸引而至。這裏是非洲大陸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保障。2014年,奧卡萬戈濕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受到《濕地公約》保護。
奧卡萬戈河流經安哥拉、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三國,是百萬人的重要水源。保護奧卡萬戈濕地,既要維護自然生態系統,也要考慮周邊區域民眾的生產生活需求。2018年起,在三國政府的共同支持和參與下,世界自然基金會、大自然保護協會等國際公益組織成立聯合項目組,為當地尋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平衡之道。
例如,項目組根據安哥拉的實際情況,幫助當地尋找水電開發替代方案,推薦重點發展太陽能,並對項目進行了精心選址,使之遠離野生動物遷徙廊道。大自然保護協會奧卡萬戈流域項目總監木村世久表示:“生態保護很關鍵,同時為了實現經濟活動的可持續性,項目組借鑑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等國的工作經驗,聯合安哥拉林業、漁業部門向民眾展開環保生產技術培訓,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
水源是濕地保護的核心,奧卡萬戈濕地95%的水源來自安哥拉,但實際旅遊活動和收入大部分發生在博茨瓦納。如何通盤考慮上下游國家的利益分配,以減少區域間經濟差距帶來的糾紛,是濕地保護繞不開的課題。為此,相關利益方組建了庫班戈—奧卡萬戈河流域基金,旨在通過支持流域內經濟發展,平衡各方利益。根據1994年簽署的一項協議,安哥拉、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三國作出承諾,在解決每個國家經濟社會需要的同時,對可持續性水資源開發開展協調行動。奧卡萬戈河流域常設委員會管理計劃協調員波蒂亞·塞格麥羅表示:“‘水就是生命’,這一原則讓我們走到一起。所以我們要共同分享利益,加強對水資源研究和管理的投資。”
南非國際問題研究所日前發佈的報告稱,奧卡萬戈濕地保護已實現近30年的持續合作,這是該地區跨境自然資源管理的成功模式,為解決類似的跨境土地使用和生物多樣性問題提供了有益經驗。
比利時——
讓公眾感知濕地魅力
哈奇斯濕地位於比利時海恩河谷的中心地帶,佔地550公頃,是瓦隆地區動植物羣的主要聚集地和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1986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上世紀60年代,一家房地產公司在該濕地上進行開發,導致動植物生存環境受到很大破壞。1970年,該地塊被比利時教育部買下,委託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管理。自此,水體得以迴歸,許多物種重返濕地。哈奇斯濕地目前已監測到300多種鳥類,也是瓦隆地區蜻蜓種類最豐富的棲息地之一。
哈奇斯濕地是比利時重要的生態教育旅遊基地。一年四季都會有學校組織學生來這裏參觀。還有各年齡段的人來此觀賞動植物,在此寫生。面對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濕地管理部門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例如:不允許採摘濕地內的植物、捕捉野生動物;不得驚擾鳥類和其他動物等。
每個月的第一個和第三個星期六,哈奇斯濕地還面向公眾舉辦豐富多彩的遊覽活動,包括各類畫展、講座、研討會等,通過科普和藝術讓公眾感知濕地魅力。
世界自然基金會與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等機構共同發佈的報告顯示,過去28年中,蝗蟲、蝴蝶等昆蟲數量在濕地區域平均增加了47.6%;而在農業區,一些鳥類數量平均下降了60.9%。比利時動物學家泰瑞·帕特諾斯特表示:“濕地是人類的珍寶,在這裏你能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2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