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商和智商,但近年來關於孩童的負性事件越來越多後,大眾終於開始重視“逆商”了。
有研究表明,人的財富15%與智商有關,而85%則是由情商和逆商決定的。心理學認為,在智商都跟別人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逆商則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功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高AQ可以幫助人們產生很高的成績,生產力,創造力等。
説了這麼多,你可能還是很迷糊,到底什麼是AQ呢?
逆商簡稱AQ,全稱逆境商數,又稱作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脱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心理承受力明顯薄弱,以至於遇到困難或是批評總會輕易採取極端方式解決,這樣往往釀成悲劇,亦或是遺憾後悔終生。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父母及教育機構在不斷提倡逆商培養的原因了。逆商教育,説白了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説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聽起來好像就是字面意思製造挫折對吧?這也是近幾年來,許多家長們的認知。我看過許多瘋狂的家長,在意識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後,瘋狂的對孩子進行挫折訓練,然而,這真的有效嗎?亦或是,這樣孩子真的更能抗挫折了嗎?
美國心理學家塞裏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裏,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這狗施加難受的電擊,而狗被關在籠子裏無法逃脱也就只好每次都硬抗。
經過多次這樣反覆的電擊,後來在蜂音器響起,準備給狗電擊前,塞裏格曼把籠門打開,可是此時的狗不但不逃跑,反而還沒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上開始呻吟和顫抖。
實驗室裏的狗
後來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這表明着:一個人若是長時間經受打擊和挫折,可能並不會激起他克服困難的動力,反而會讓他不反抗不掙扎,換言之就是“認命”。
挫折教育的核心既然不在製造挫折,那麼到底要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逆商呢?
答案是: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關於挫折教育的話題,微博上曾有一句很火的話:挫折教育的本質不是讓父母給孩子製造挫折,而是父母教孩子如何面對和克服挫折。
深以為然,且這樣的邏輯才是有人性的邏輯。
讓我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假設你將在三天內參加比賽。比賽的內容是看誰能堅持三天不吃東西。所以在比賽之前,你有兩個選擇來準備比賽。一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競爭,提前開始節食;二是儘量多吃,填飽肚子。這兩種選擇哪一種能完成比賽?顯然是後者,對吧? 道理很簡單,但卻引人深思。本身就餓着肚子的人怎麼可能更耐餓呢,肯定是隻有吃飽了喝足了的人挨頓餓才不會覺得難受呀。反思我們對孩子逆商的培養也是如此,一個安全感足,生命力強勁,被愛澆灌過的孩子,面對困難才不會覺得天都要塌下來。 社會精神分析學家卡倫·霍妮認為,安全感是兒童身體心理發展的一切基石,若是早年間孩子安全感缺失,不僅會對孩子性格造成巨大影響,還會使得孩子成年後遭受許多內心的衝突,以至於成為具有“神經症人格”的人。 而兒童安全感的塑造最初實則來源於嬰兒與母親的連接,孩子剛出生的頭三個月是孩子依戀關係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心理學認為母親需要儘可能給予嬰兒愛與回應,而出生期嬰兒則是處於自客體混沌不分的時期,也即認為自己與母親為同一個人,是與母親共生的。 三歲以前都是依戀關係建立的時期,但尤其得注重前三個月,因為依戀理論表明,若前三個月嬰兒長時間不與母親接觸,或者被迫分離,是必然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的,且這種創傷是一生都無法完全修復的。 而3歲以後的安全感,則更多的是一種“愛”的支持。一個功能性良好的家庭,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會自然比其他家庭高。 總的説來,3歲為一個分水嶺,3歲以後,對於孩子逆商的培養其實是在強調家庭教養方式的意義,具體指:父母能否無條件養育自己的孩子,能否給予孩子自我表達的機會,能否相信支持孩子等。 最後,小編想説的是,人生實苦,生活本身就是一場挫折,我們真的沒必要再多此一舉為孩子製造更多的挫折了。想要孩子能克服困難,面對困難不放棄不服輸,那麼不妨鼓勵他,支持他,畢竟挫折教育也並不是打壓教育。 注:文章,請勿侵權, :兒童心理大講堂 不定期推送專業心理學知識,解決您的心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