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46年美國海軍在比基尼環礁進行了著名的"十字路口"核試驗之後,所謂的"航母無用論"就一直延續至今。支持"航母無用論"的人認為,當今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各種反艦武器,特別是反艦彈道導彈的出現,讓航母戰鬥羣面臨空前嚴重的威脅,因此,應該放棄目標大,容易遭到攻擊的航母,轉而發展可以搭載大量導彈的多用途戰艦。
不過反對者則認為,儘管反航母的技術在不斷進步,但是航母戰鬥羣自身的防禦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特別是新式宙斯盾系統的廣泛使用,讓航母戰鬥羣的對空防禦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最新的阿利·伯克III型宙斯盾驅逐艦甚至還是美國海軍"海基導彈防禦系統"的組成部分,因此最新的伯克艦已經具備了反導能力,可以有效對抗反艦彈道導彈。
最近美國媒體的一則報道又一次把有關"航母無用論"的觀點炒熱了。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在7月26日的一篇報道稱,僅需要美軍最新型的福特級航母造價的四分之一,就可以建造40艘總計可搭載2000枚巡航導彈的"導彈船",而把這些艦艇分散到海上,顯然比一艘福特級航母的生存力更高。該報道甚至稱美軍應該在2052年把航母削減到7艘,到2072年再削減到4艘。那麼報道中所謂的"導彈船"真的可以替代航母嗎?這個問題似乎又回到了20多年前,航母VS武庫艦的話題之中。
傳統海上霸主——攻防兼備的航母
從二戰時代開始,航母就全面取代了戰列艦,成為新時代的海上霸主。在整個冷戰期間,美國一直掌握着世界上最強大的航母戰鬥羣,而那句"我們的航母在哪裏?"幾乎成了凸顯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羣地位的招牌用語。從1950年半島戰爭開始,歷次有美軍介入的世界局部戰爭,航母都是美軍打頭陣的尖兵。
現代航母通常搭載數十架各型飛機,擁有控制數十萬平方公里海域的能力,並且是海空立體式的控制。因此航母戰鬥羣是當前世界各國海軍中戰鬥力最強的組成部分。以美國海軍為例,目前美國海軍擁有11艘排水量10萬噸以上的超級航母,而且是清一色的核動力航母,其中10艘為尼米茲級,1艘為福特級。以尼米茲級航母為例,每艘可攜帶60~80架各型艦載飛機,通常是48架F/A-18戰鬥機、4架E-2C預警飛機、4~8架EA-18G電子對抗飛機、4~6架SH-60海鷹直升機。
尼米茲級航母出航時,其戰鬥羣通常包括1~2艘洛杉磯/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1~2艘提康德羅佳級巡洋艦,2~4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以及1艘"供應"級快速戰鬥支援艦。F/A-18戰鬥機的正常巡邏半徑約為500公里,因此以航母為中心,500公里為半徑,可以控制78.5萬平方公里的海域。E-2C則可以同時監視空中和海面的目標。核潛艇可以有效對付水下的各種威脅。同時,在不考慮護航艦艇的情況下,尼米茲級航母正常可以攜帶2400~3000噸各型彈藥,按照F/A-18每次出動攜帶2.5~3.5噸彈藥計算,這些彈藥大概夠航母艦載機出勤800~1000架次使用。
按照美國海軍的實戰數據來看,尼米茲級航母艦載機的日出動架次在180~220架次之間,在短暫爆發式打擊下,最大可以達到240架次/日。這是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很難抵抗的高強度打擊模式,更不要説美軍相對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還享有電子對抗方面的絕對優勢。美軍自己也承認,全球能夠有效對抗美國單航母戰鬥羣的國家只有23個,而能夠對抗美國3航母戰鬥羣的國家,全球只有7個,而這7個國家中有5個是美國的盟國。航母戰鬥羣作戰效能的強大由此可見一斑。
設想中的新貴——武庫艦
儘管航母戰鬥羣有着無以倫比的強大戰鬥力,但是自從1946年"十字路口行動"後,航母在核戰爭中的生存能力頗受質疑。而在1967年10月21日,埃及軍隊2艘蚊子級導彈艇使用蘇制SS-N-2"冥河"導彈擊沉了以色列海軍1700噸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後,這種質疑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於充分見識了核彈頭的毀滅性威力,所以在冷戰期間,蘇聯海軍曾經設計研製過多種超遠程重型反艦導彈,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即為SS-N-12和SS-N-19兩種,這兩種重型反艦導彈有着500公里以上的巨大射程,可以在美軍航母艦載機防空巡邏圈的邊緣對航母發動攻擊,而且為了確保有效摧毀,這兩種反艦導彈都設計有750公斤常規戰鬥部或者35萬噸TNT當量核彈頭,兩種彈頭設計,如果使用35萬噸當量核彈頭,僅需要1枚,哪怕沒有直接命中,只要在航母戰鬥羣中引爆,也足以摧毀整個艦隊。
在蘇聯強大的反艦導彈威脅下,美國海軍提出了兩種新概念武器:第一種就是現在已經大規模生產列裝的SPY-1"宙斯盾"雷達防空系統;另外一種就是一直在探討,但是從未實現的武庫艦概念。
按照設想,武庫艦就是針對航母體積大、目標大、易遭到攻擊的問題,專門設計的一種噸位相對較小,以艦載導彈作為主要打擊武器的水面艦艇。按照美軍的規劃,"武庫艦"至少要攜帶500枚左右的各種導彈,防空、反艦、反潛以及對地攻擊等任務全部由艦載導彈完成,簡言之就是一句話:用艦載導彈替代艦載飛機,執行各種作戰任務。
和傳統的航母相比,武庫艦的優勢在於,其造價相對低廉,攜帶的導彈武器也比艦載戰鬥機要便宜,特別是武庫艦使用艦載導彈攻擊,不需要訓練飛行員,不但節省了大筆的經費,還能夠提升軍艦的安全性,減少因為訓練艦載機飛行員導致的各類事故和人員傷亡。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都知道從1947年到1987年這40年中,印度空軍總計摔了1000多架各型飛機,號稱"摔機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同樣在這40年中,美國海軍總共摔掉了多達12000架飛機!印度空軍連美國海軍的一個零頭都不到。即使在自動化技術高度發達的現在,美國海軍每年僅因為航母艦載機起降,依然會發生100多起各類事故,航母艦載機的訓練危險性由此可見一斑。而武庫艦則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損失,從而大大節省軍費開支。
武庫艦的主要武器是導彈,針對各類目標都使用艦載導彈進行攻擊,因此其反應速度相對較快,同時導彈由於不需要像飛機那樣預先進行航線規劃,不需要考慮躲避敵方防空火力,不需要考慮迂迴路線等等,所以使用上要簡便很多。而且現在技術的進步,讓巡航導彈在發射出去之後也可以隨時修改程序,變更打擊目標,讓導彈具備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和命中精度,這讓導彈確實具備了部分替代飛機的可能性。
縱觀從海灣戰爭以來,美軍參與過的歷次局部戰爭,清一色的是用戰斧導彈大規模空襲作為開局,利用遠程巡航導彈癱瘓對方的防空系統、飛機場、指揮中樞、通訊網絡等一系列要害,然後才是派出飛機進行轟炸掃蕩,最後才是地面部隊掃尾。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艦載導彈對於艦載戰鬥機所體現出的優勢。
實際上,武庫艦這個美國人一直在爭論的概念,蘇聯人其實早早就造出來了。這就是著名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滿載排水量2.58萬噸,可以攜帶包括SS-N-19反艦導彈、SA-N-6防空導彈、SS-N-15反潛導彈在內總共約400枚各型號導彈,涵蓋了反艦、防空、反潛等多種作戰任務,從而構成一個獨立的、多層次作戰系統。因為基洛夫級巡洋艦作戰能力極為強悍,西方國家因此敬畏地給了基洛夫級巡洋艦單獨劃分了一個級別,稱之為"核動力導彈戰列巡洋艦"。而基洛夫級巡洋艦本質上和美國的"武庫艦"設想最為接近。
航母VS導彈——選航母還是選武庫艦?
綜合而言,航母和武庫艦都有着強大的火力,並且具備很強的生存能力,而且由於海軍作戰的特點,無論是航母還是武庫艦,都不可能單獨出戰,而是會和其他軍艦組成編隊出擊,那麼到底是選航母還是選武庫艦呢?這個問題大概只有通過算賬才能解答。而且,需要拋開護航艦隊的火力,單獨對比航母和武庫艦,才有意義。
首先,就持續作戰能力而言,航母每次出擊可以攜帶2400~3000噸各型彈藥。而武庫艦即使造到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那麼大,也只能攜帶20枚SS-N-19重型遠程反艦導彈。SS-N-19導彈單發重量大約為10噸,全部20枚導彈合計為200噸,按照750公斤常規彈頭計算,合計為15噸TNT,核彈頭就不計入了,畢竟那已經不是常規戰爭的範疇。即使是把SS-N-19改為美式"戰斧"導彈,那麼每一艘基洛夫級按照計算,能夠裝填的戰斧導彈也不會超過200枚,即使按200枚戰斧導彈計算,每一枚戰斧導彈重量約為1.5噸,則200枚戰斧導彈合計300噸,僅相當於尼米茲級航母所搭載彈藥量的十分之一。
其次,艦載機的最大優勢在於,飛機本身可重複使用,消耗的只是彈藥。而艦載導彈是一次性的,雖然如今的導彈還可以中途編程,修改打擊目標。但是導彈一旦飛離了發射架,就再也無法回收了,只能補充新導彈才能繼續作戰。雖然艦載機的成本要遠高於導彈,但是由於飛機可以重複使用,且即使是艦載戰鬥機,其服役壽命也在30年以上,如果按照30年的使用壽命計算,艦載機的平均使用成本要遠低於一次性的艦載導彈。
而且,和導彈相比,艦載機不僅可以重複使用,而且還能"召回"。也就是説,如果艦載機起飛後發現敵情有變化,隨時可以被召回,但是導彈沒有這種可能。而且艦載機攜帶沒有打光的彈藥返航也是正常操作,並不存在艦載機返航前必須把彈藥全部扔掉的情況,這樣還能有效節省彈藥,防止浪費。
第三,航母可以搭載預警飛機,E-2C的有效偵測距離在約450公里左右,目前各國使用的主流預警直升機其預警縱深也在150公里左右。武庫艦沒有固定翼預警飛機,即使效仿基洛夫級巡洋艦的樣式,搭載多架預警直升機,並把預警直升機部署在艦隊前方約100公里的空域,也只能確保最大250公里的預警縱深,只相當於航母預警機預警距離的約一半,雖然也具備一定的早期預警能力,但是顯然其效能遠不如航母。而且航母由於可以搭載戰鬥機,所以最外層防空圈可以設定在距離航母500~750公里的距離上,武庫艦則只能依靠艦載導彈進行防空作戰,其防空火力最大半徑很難超過250公里。
所以,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單獨比較航母和武庫艦的作戰效能不難發現,武庫艦雖然成本要低於航母,但是其作戰效能、戰場感知能力和戰場生存能力都遠不及航母,説是完敗也不誇張。可以説,發展類似於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那樣的"武庫艦"恰恰是蘇聯海軍當年無力發展航母,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結果。
航母無用論,這是個陷阱!
其實所謂的"航母無用論"本質上是美國的一個戰略欺騙陷阱。美國作為當前世界霸主,當然很清楚航母的卓越性能和戰略意義,這一點從美國不遺餘力的發展建造大型航母就可以略知一二。但是美國的媒體卻經常和軍方"唱反調",不斷炒作"航母無用論",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美國人這麼做,無非是試圖誤導世界其他國家,從而阻礙其他國家的航母發展。在冷戰期間,美國用30年的戰略欺騙,成功誤導了蘇聯的航母發展並讓蘇聯連續走了兩個大彎路,一直到1989年解體前夕才獲得了勉強可以和美國抗衡的5.85萬噸庫茲涅佐夫號中型航空母艦,但是甚至在這艘航母還沒完成試航時,蘇聯就已經解體,後續的瓦良格號與核動力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自然都未能完工。不過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後來我國出手買下了瓦良格號,並改裝成為我國海軍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從而讓我國的航母計劃一舉縮短了近10年時間。
如今看着中國的航母計劃正在穩步推進,美國又一次故伎重施,企圖再次使用所謂的"航母無用論"誤導中國的航母發展。不過美國人似乎忘記了,中國觀摩了美國把蘇聯航母"忽悠瘸"的全過程,所以,相同的套路在中國這裏,怕是要失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