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立剛:“小院高牆”是美式閉關鎖國

近日有西方媒體引述美國智庫“新美國”報告稱,拜登政府執政期間,相對於貿易,科技將會成為中美兩國競爭的前沿陣線。與前政府不同,拜登政府可能會採用“小院高牆”對中國進行精準打擊, 同時,也可能會在關鍵領域選擇與中國“脱鈎”。另外,拜登政府可能會聯手盟友組建科技聯盟。

所謂“小院高牆”,是指美國政府需要確定與國家安全直接相關的特定技術和研究領域(即“小院”),並劃定適當的戰略邊界(即“高牆”)。對“小院”內的核心技術,政府採取更嚴密更大力度進行封鎖,“小院”之外的其他高科技領域,則可以重新對華開放。

“小院高牆”一方面延續了特朗普政府時期的科技戰態勢,另一方面又追求精準打擊,希望達到既打擊中國高科技,又得到市場和利益的目的,算盤打得不可謂不精明。

從媒體透露出的消息,結合美國國內政策界的動向可以發現,今天在高科技領域美國正從戰略進攻轉向戰略防禦,希望通過封鎖來達到保護美國科技領先,壓制中國高科技發展的目的。

我們都知道最好的防禦是進攻,在高技術領域也是如此,通過大量的傾銷擠垮競爭對手,使自己處於產業鏈的頂端,佔據市場主導地位,既獲得高額利潤,也壓制了對手的發展。這些年來美國就是這麼做的,也取得了不少成效,最有代表性的是芯片領域,美國通過自己的戰略優勢,每年向中國出口約3000億美元的芯片產品,賺取了大量利潤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到2019年,中國芯片產業的投資才達到300億元人民幣,整個產業的競爭能力還遠遠不算強大。

指望以封鎖來壓制中國科技進步的趨勢是痴人説夢。只要封鎖,競爭對手就必須要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一定會在相關領域有所作為,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封鎖意味着對手惡性退出,反而會給其他競爭對手提供市場機會。2020年,因為特朗普政府的封鎖政策,中國的芯片領域投資提升至1400億元人民幣,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投資,封鎖的結果常常不是達到壓制對手的目的,相反會為對手指明方向,同時退出競爭,等於把市場拱手讓給對手。

高科技的生命是市場,沒有市場,任何高科技都難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也很難獲得資金支持。今天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製造能力,高科技產品不但要在中國市場銷售,也要通過中國製造的能力轉化為產品。想對中國搞封鎖,無論是“大院”還是“小院”,都需要自己形成製造能力,如果沒有自己的製造能力,又對中國企業進行封鎖,這隻能讓本國高科技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失去發展的動力及資金支持。

“小院高牆”思維是建立在這樣一種戰略判斷基礎上,即在高科技領域,中美存在巨大差距,沒有美國的技術,中國不可能自己在這個領域取得較好發展,所以美國可以通過“高牆”實現精準封鎖,想賣給中國的,就賣給中國,來獲得收入和利潤;想壓制中國的領域,就進行封鎖,達到壓制的目的,不讓中國強大起來。

殊不知,當今世界高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各種資源、技術相互重疊、相互交叉、相互制約,在卡別人脖子同時,自己也可能被別人卡脖子。僅以芯片為例,美國今天的優勢其實都是20年前形成的,光刻機、芯片製造並不是美國企業的優勢,美國同樣需要與其他國家合作。單憑美國一家真有輕易建立起 “小院”的能力嗎?

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從來就是共通的,揚己之長,開放合作,這是有能力大國體現自己競爭力最好的方式,同時也能在全球發展中獲利。美國要維持自己高技術領域的優勢地位,那就開大門,走大路,公平競爭、相互合作,把自己的制度、人才、資金、產業的優勢拿出來,展示自己的實力,在競爭中戰勝對手,贏也贏得堂堂正正。

放棄全面競爭的想法,總幻想用封鎖來取巧,事實上也是一種“閉關鎖國”,最終只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很大程度上激發起對手在高技術領域的進取心。今天美國政治精英如果真從貿易戰、科技戰退向“小院高牆”也説明了這一點。貿易戰完全失敗,科技戰不僅沒有讓“中國製造”垮下去,反而激發起中國發展高科技的決心,加大對高科技領域的投入,在一些美國原本有較大優勢的領域,中國企業也在奮起直追。科技戰也讓美國企業蒙受損失,一些企業因為制裁,無法與中國企業進行交易,失去了市場機會。一些企業因為中國原材料供應受限,自身生產也受到較大影響。

美式資本主義一貫強調競爭的價值,所謂假使沒有百事可樂,可口可樂自己也要培育一個。競爭能提高效率,增強能力,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優勢仍在,為什麼不展現自己的優勢,用市場手段、技術實力來取得優勢地位,而是想用“閉關鎖國”的辦法,美國精英的自信到哪裏去了?中美高科技領域各有所長,美國有優勢,中國也要有一定的發展,中國企業也樂於與美國企業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謀發展,不是更好嗎?(作者是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08 字。

轉載請註明: 項立剛:“小院高牆”是美式閉關鎖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