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疆棉花禁令”背後的三個真相
作者:陳想
炒作新疆“強迫勞動”議題是美國反華常規套路,反華勢力隔一陣就要跳出來露一露獠牙。特朗普政府近日拋出“新疆棉花禁令”,波及面甚廣,無異於在中美關係的傷口上再咬一口。美東時間12月2日,美國土安全部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宣佈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其下屬實體生產的棉花和棉製品發佈預扣令,禁止相關產品進入美國,理由是兵團“存在強迫勞動”。
今年以來,美國在新疆“強迫勞動”議題上的“露獠牙”包括但不限於:美國國務院等部門發佈《新疆供應鏈商業諮詢公告》,警告企業供應鏈勿與新疆等地所謂“侵犯人權”實體發生聯繫;美國商務部把“與新疆侵犯人權有關”的11家中國公司(包括紡織企業)列入被制裁實體清單;美國眾議院通過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假定新疆生產的所有產品都涉及“強迫勞動”,並計劃全面禁止這些產品出口美國;特朗普政府一度試圖實施對所有新疆棉花和西紅柿產品的廣泛進口禁令,卻發現操作困難而暫時擱置……
給外界的感覺是,美國方面一口咬定新疆存在“強迫勞動”,卻從沒有公佈實打實的調研證據,稱得上是“打人還需要理由嗎”的國際版本。
“強迫勞動”是指以暴力、威脅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強迫他人勞動的行為,是國際法明確抨擊的罪惡,卻也是西方勢力各個時期遏制打壓“假想敵”慣用的藉口。這樣一頂挑動國際社會神經的“高帽”,是如何被美國反華勢力強加到中國身上的?美國所謂的新疆“強迫勞動”現象,最具發言權的新疆民眾自己怎麼看?美國動輒打壓包括新疆企業在內的中國企業的反市場行為,能給這個疫情下破碎的世界帶來哪怕一點點好處嗎?
第一個真相——新疆“強迫勞動”議題是西方反華勢力“公關”產物。
美國獨立新聞網站“灰色地帶”曾發表長篇報道,分別從炮製報告的智庫背景、報告漏洞及媒體操縱等方面,揭露所謂“維吾爾人被強迫勞動”的謊言是美澳等國反華勢力精心策劃的“閃電公關活動”,沒有任何證據可言。這一公關活動受到美國、北約和軍火商等支持,這些勢力將從一場激化的“新冷戰”中獲得豐厚的收益。
在這個“合謀的謊言”裏,末流智庫炮製“定製化”報告,反華議員藉機發聲,西方媒體放大議題,立法機構通過相關法案,政府機構賦予行政合法性並執行實施……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將“強迫勞動”這盆污水反覆潑到中國身上,達到抹黑中國、以疆制華的目的。
第二個真相——新疆人“幸福的滋味”,“裝睡的人”不會懂。
就業扶貧,讓新疆民眾過上富裕日子,是中國治疆政策“治本”舉措之一。結合當地民眾就業意願,新疆實施了就地就近就業、疆內跨地區就業、對口援疆省市轉移就業等措施,幫助諸多新疆民眾過上了“打工人”生活,人均年收入在4.5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遠遠高於務農收入。
烏恰縣的帕夏古麗•克熱木在廣東東莞打工13年,不僅自己致富,還帶動了500多名鄉親外出打工;在外省市企業務工的新疆女孩透露,同鄉們合同到期後還想繼續留在企業打工;經“教培中心”學習培訓後,新疆男子一心掙錢養家,讓家人感受到“幸福的滋味”……在這些新疆人勤勞致富的故事裏,外界感受到的是新疆人發自內心的需求、不捨、感念,與所謂“強迫勞動”有何關係?
第三個真相——包括美企在內的全球供應鏈,面臨“政治風險不可承受之痛”。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產棉區,年產量在500萬噸左右,佔到國內棉花產量的80%以上,其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棉花產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國際上很多知名服裝品牌,都是新疆棉花、紡織品、纖維製品的採購商。《華爾街日報》近日分析,美國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相關禁令,可能對依賴中國製造服裝和其他產品的美國公司造成重大影響。
早在眾議院運作“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期間,多家美國商業組織就已經出面反對,美國商會直言稱該法案只會損害合法貿易,而不是所謂的“強迫勞動”。 美國服裝和鞋履協會主席斯蒂芬•拉瑪爾批評稱,“這樣的禁令或是立法毫無疑問會登上新聞頭條,但它們將嚴重破壞已經遭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人權、經濟發展和合法供應鏈”。
迫於政治壓力,一些國際品牌已經主動放棄物美價廉的新疆棉原料,轉而尋求其他替代品;甚至為了規避後續更不可預測的政治風險,開始考慮把在華生產線轉移到其他國家。這其中的轉換成本難以估量。作為始作俑者的美國政府任性“動動嘴”,而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全球供應鏈卻不得不承受“連番暴擊”,這樣的荒誕劇何日可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