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市扶貧紀檢督查手記丨吳璨:行走于田野阡陌,收穫於羣眾之間

吳璨(右)在走訪羣眾。

初夏乍來,清風温潤,作為紀檢幹部,我們走村入户,行走于田野阡陌,往返於羣眾之間,全力護航脱貧攻堅。在此期間,我感受頗深,收穫滿滿。

近日,為持續推進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全力護航脱貧攻堅,韶山市紀委監委部署開展第二輪聯點督查。按照安排,我負責督查清溪鎮清溪村。出發前,我瞭解了清溪村的基本情況:共有818户352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户95人,全部脱貧。

這次督查採取“四不兩直”的方式,我跟隨清溪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何治國走村入户,與羣眾面對面溝通交流,瞭解扶貧政策落實情況。

當成親人才能拉近距離

在走訪大沖組譚適芝户時,譚適芝説:“何書記和幫扶責任人經常來家裏瞭解情況,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困難,我們和隔壁叔叔家之前鬧矛盾,也是何書記幫着協調解決的。”

回去的路上我和何書記聊天:“您的羣眾滿意度很高呀。”

何書記回答説:“把羣眾當成家人,把羣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對待,用心用情用力為羣眾辦好事、解難事,自然能拉近與羣眾的距離,獲得大家的好評。像譚適芝和他叔叔家鬧矛盾,本來我可以不管的,這並不是扶貧業務範圍內的事,但我想着他是我們的貧困户,我把他當親人,我願意為他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志向激發才能自己“取暖”

在走訪劉家組張繼堯户時,73歲的張爺爺講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貧困不光榮,説出去都醜,要不是我女兒殘疾了,沒辦法……”我們勸解張爺爺説:“您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等靠要的思想不能有,這是對的。但如果確實有實際困難您也不要怕醜……”

在脱貧攻堅中,與危房、生態、疾病等外在因素相比,“等靠要”思想對脱貧的影響更大,也更頑固。如何把“要我脱貧”變為“我要脱貧”,是我們亟須破解的一道難題。而張爺爺的一番話,讓我看到了“扶貧先扶志”的實效,也深刻理解了它的內涵。給錢給物的簡單“輸血”,實現不了真正的脱貧。外部的投入,只是“扶上馬、送一程”的幫扶,而激發貧困對象本身的進取心,引導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夯實貧困地區的基層組織建設,才是實現致富的內生動力、關鍵因素,才能讓貧困户學會自己“取暖”。

穩就業才有長期收益

在走訪過程中,我與何治國書記談到在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時,何書記説:“清溪村作為城關村,既沒有地,又沒有山,也沒有土,如何實現產業發展是一大難題,產業發展不好,就沒有長期收益。”

我問何書記:“今年的就業情況如何?”

何書記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家普遍知道工作難找,對於工作的標準和要求降低了,工作積極性也提高了,今年的就業情況比去年好,全村有就業能力的貧困户都就業了。如,南江組許宗仁家3個人就都就業了。”

許宗仁家,父親在天鵝小區當保安,母親和有殘疾的兒子一起做保潔工作,三個人都在天鵝小區上班,離家又近又能有一定收入。這就提醒我們要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制定幫扶政策,要依託韶山本土優勢,提高就業率,帶來長期收益。

這次入村督查走訪,讓我對基層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飢凍聲”是走訪的情懷和使命;要做到“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才能真正與羣眾打成一片;要堅持做到“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

貧困村雖已經“摘帽”,但還沒有取得脱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我們紀檢監察干部將用堅實的腳步為決戰決勝脱貧攻堅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打贏打好脱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紀律保障。(作者系韶山市紀委監委辦公室工作人員 吳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6 字。

轉載請註明: 韶山市扶貧紀檢督查手記丨吳璨:行走于田野阡陌,收穫於羣眾之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