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唱貫耳、野花團簇、落葉鋪地……行走在北京的各大公園,你都能看到這樣充滿秋意與野趣的場景。園林綠化部門有意識地減少了落葉的清掃頻次,努力為廣大市民留住“故都的秋”。
資料圖 攝:程功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城市裏的落葉被視作一種“垃圾”。由於落葉裹挾灰塵,顯得市容市貌不夠乾淨整潔,一旦因風堆積,也容易成為火災隱患,很多地方都要求環衞工人見葉就掃,甚至要求“一片不留”。這樣一來,乾淨是乾淨了,但也失了秋天的韻味,掃去了很多人對於大自然的親近與留戀。近些年,善於發現美的眼睛越來越多。到故宮賞紅牆白雪、到地壇拍浪漫金秋,已成為北京市民的新風尚。從這個角度看,“急掃落葉”已不是最優解。
相關部門從老百姓的獲得感出發,對落葉來了一番精細化治理。公園裏的,既可以帶來審美樂趣,又不妨礙安全,可任其覆蓋地表;至於路面等重點區域的,容易堵塞下水、滋生火患,就儘快清理……小小落葉的不同歸宿,見證着城市治理方式的改進,也反映出市容治理的“繡花功夫”正日益熟稔。
讓城市更多自然之美的同時,“緩掃落葉”背後還有一種順應自然的環境治理思路。人-社會-自然是一個複合生態系統,既相互獨立又彼此交融,城市生態建設不是“綠色”遍地就大功告成,而是要形成良性循環。就拿落葉來説,厚厚一層蓋住地面,不僅有保水保墒的效果,還給小動物提供了“住所”;待到來年開春,落葉成肥,土壤結構又得以改善。可以説,這不起眼兒的一招,卻是在以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的問題。事實上,這樣的巧思已體現在北京環境治理的許多方面。比如,一些公園用建設的“邊角料”鋪路,實現雨水回灌利用;廣栽蜜源植物,為小動物提供“口糧”;對野生花草不再一拔了之,追求一種“近自然”的狀態……從“綠起來”“美起來”,到現在“活起來”,北京正一步一個腳印邁進生態建設新階段。
“緩掃落葉”,同時處理好防火防災問題,在衞生安全與詩情畫意之間找到了平衡。“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生態紅利極大提升了老百姓的獲得感,讓這座城市和諧宜居的成色越來越足。
(原標題:“緩掃落葉”讓城市更多自然之美)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10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