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3月12日,相信大多數人的日曆,都是這樣的: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圖片來源:光明網 曹夢陽 攝

那麼問題來了,植樹節你打算怎麼過? 如果是除夕,我們可以放鞭炮吃餃子;如果是端午,我們可以賽龍舟吃粽子;如果是七夕,我們可以乞巧吃巧果。 可......植樹節,我們説句“植樹節快樂”難免顯得怪異,去種棵樹又彷彿不是日常活動。那到底何謂“植樹節呢”?

   萬物生長時,清潔而明淨

説起植樹這項活動,在我國曆史上可以追溯頗遠。 樹,雖與農耕社會的人民温飽關係不如農作物那樣緊密,卻也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據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記載,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2年),韋孝寬因軍功被授予雍州刺史,開創了種樹這一傳統。自古以來,人們為了丈量距離,每經過一華里就會設置一個土台作為測距標記。然而土台畢竟是土,無法穩固,風吹日曬的很容易被損毀,尤其是古時常有的大雨天氣,土堆經水沖刷變不再成樣子,這於國家和勞役都是一種負擔。韋孝寬見此情況,便下令州內所有的土台,每個皆種上槐樹。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圖片來源:IC photo

這樣“既免修復,行旅又得庇陰”。不久後這種好方法被推廣到西魏全境,“當令天下同之”。現在這種槐樹,仍被人們喜愛,甚至成為了西安市的市樹。西魏的這次“綠化道路運動”是史上第一次國家主持的“植樹”運動。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清明插柳

而在民間,所謂“清明插柳”的習俗則更加久遠了。我國自古,便有在清明節前後種樹的傳統。古書《歲時百問》中有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大名鼎鼎的陶淵明,便號“五柳先生”。他遍植柳樹,堂前綠樹成蔭。寫下“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的傳世名句。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圖為五柳先生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習俗,一方面由於氣候,在清明前後黃河流域陽光明媚、春雨飛灑本,這本就是樹苗生長髮育的必備條件。 一方面則由於“取柳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人們紛紛在門前插柳辟邪。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以種樹的形式,撫慰人們心中對逝者的思念,象徵着來年的希望。“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便是古人以樹寄託哀思的較好佐證。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圖片項脊軒志配圖

如果按照這個路數發展下來,“植樹”在當代人的記憶中,將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是無法自己“翻身做節日”的。然而一個人的去世改變了這一切。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早在1893年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就提出“急興農學,講求樹畜”,以強國家。1915年,孫中山又向當時的北洋政府提議,以每年的清明節為“植樹節”,向社會大眾提倡植樹造林。同年,北洋政府便通過了孫中山這一提議,規定清明節為中國的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於北京逝世。為了紀念他,“植樹節”便被定在了這天。

而新中國成立後,“舊的植樹節”一去不復返,“新的植樹節”應運而生。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1956年,在“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的號召下,歷時12年的綠化運動開展了。1979年2月23日,我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以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後代。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這是建國以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綠化祖國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議。1984年9月20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9條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各級人民政府有責任組織全民義務植樹,開展植樹造林活動。

 麻煩幫地球插上個“呼吸閥”

在植樹節種上一棵樹到底有多大的價值?

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德斯教授對一棵樹的生態價值進行計算:

一棵50年樹齡的樹,累計計算,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

吸收有害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

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

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

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

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

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

一棵樹有如此大的價值,而綠色地球也需要樹的出力。

全球變暖,氣候變化是老生常談卻也是一直的熱門話題。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圖片圖片來源:IC photo

説起應對氣候變化,最根本的措施就是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的含量,而“樹”恰好天生就具備吸收二氧化碳的本領。

國家林業局原局長,現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賈治邦認為,減緩氣候變化,應充分發揮森林的固碳功能。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吸碳器。科學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同時,森林也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據統計陸地生態系統中一半以上的碳,都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所以説,造林就是固碳,綠化等同於減排,植樹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有效手段。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參與的國家地理紀錄片《洪水來臨前》 (Before the Flood) 是他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和平大使給每年在各種重複的極端氣候和災難新聞中逐漸麻木人們的一個警醒。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説到亞馬孫森林,他們滿眼都是光 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格陵蘭島的白雪皚皚的冰雪幻境在瓦解,古老的冰川融化開始露出黑色的地表;海底生態系統被一步步破壞,珊瑚大量死去,一位海洋科學家用了“criminal(犯罪)”這個詞來形容我們對地球的破壞。

全球正在變暖,且在加速變暖: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中有明確數值依據

1880~2012 年間,全球氣温上升 0.85℃。而氣温每上升 1℃,糧食產量就下降約 5%。1981~2002 年間,由於氣候變暖,全球玉米、小麥和其他主要作物的產量均每年大幅下降 4000 萬噸。

全球變暖導致海洋升温,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1901~2010 年,由於變暖和海冰融化,全球海洋麪積擴大,海平面平均上升 19 釐米。自 1979 年以後,北極的海冰面積以每十年 107 萬平方千米的速度縮小。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以目前的温室氣體濃度和排放水平來看,除非出現異常情形,否則,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温很可能比 1850~1900 年高出 1.5℃。氣温升高使海洋變暖,海冰將繼續融化,預計到 2065 年,海平面將平均上升 24~30 釐米,到 2100 年,平均上升達到 40~63 釐米。即使現在停止排放,氣候變暖的多方面效應也會持續幾個世紀。

也許高山將無雪: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Bondone冰川的變化

全球海水均温提升,加強了海水蒸發能力,從物理機制上促使孕育更大的熱帶氣旋系統,俗稱颱風或颶風: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全球海温變化曲線

消融的格陵蘭島冰蓋和南極冰蓋會使海平面緩慢上升,企鵝和北極熊將無冰可生存: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圖片來源:百科知識(2017年14期)

面對這些,沒人可以絲毫不動容。那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呢?

攜手並進,共築美麗中國

我國在環保領域始終為世界表率,並且不遺餘力的實現自我超越。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到2035年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峯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以及“十四五”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的目標要求。在剛剛結束的2021年全國兩會上,國家再次針對應對此問題做出了指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0%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圖片來源:新華網

我國可不只是基建狂魔更是種樹狂魔。中國是全世界新增森林面積最多的國家,而且其增長面積遠遠超出了全球其他國家。這個“遠遠超出”有多誇張,大家可以通過一張動圖感受一下: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圖片來源:中國一帶一路網

數據顯示,在1991-2016年,中國一共新增林地527152平方千米,遠遠超出第二名美國的79186平方千米和第三名印度的69205平方千米,是名副其實的“種樹狂魔”。2020年底,生態環境部已啓動“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該規劃將對標2035年美麗中國基本建成的目標,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的目標倒排“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個五年的環保工作。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在某些發達國家忙着“入羣又退羣再入羣的時候”,我國始終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義務,言必信、行必果,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變,與各國深化氣候合作的意願不變,推動氣候多邊進程的努力不變。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圖片來源:IC photo

世界並沒有無視中國在環保方面取得的成效,中國被邀請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上台為氣候變化發聲。

聯合國官員強調,“只有最大膽、最具變革性的行動才能上台(展示)。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國家的公民,從個人層面上,我們能做的也有很多。在出行上改變一點點:步行、騎車或者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出行。在家居上改變一點點:把白熾燈和熒光燈換成LED燈泡。《全國人大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 11 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在這個重要的植樹節,以及千千萬萬個普通又不普通的日子,我們應當響應國家號召,為環保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植樹造林不僅可以綠化和美化家園,同時還可以起到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是一項利於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隨着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並積極投身植樹造林活動,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將會得到不斷的改善。美麗的中國,正向我們走來~

(作者:曹夢陽、趙剛)

來源:光明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47 字。

轉載請註明: 聽説看完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鐵鍬和水桶走出了家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