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今天,首批千輛MG MULAN從上海海通碼頭出發,遠渡重洋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下同)
2020年8月26日,上汽集團3名員工落地法國,開始了上汽在法國的業務拓展。半年後,資深汽車從業者朱力安·羅伯特成為法國公司第一名外國員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年時間,從零起步,從1家經銷商到120家經銷商,MG品牌銷量突破4500台。朱力安説這個成績完全“沒想到”。
同年年初,上汽提出, 錨定2025年出海規模100萬輛的目標奮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汽累計海外銷量已達38.1萬輛,同比增長47.7%,2022年全年上汽海外整車銷量將力爭突破80萬輛“大關”,“100萬”目標近在咫尺。上汽國際副總經理趙愛民也直言“沒想到”。
中國汽車產業正在經歷歷史性跨越。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首次突破200萬輛,上半年出口121.8萬輛。前5月的數據已超越德國,日益逼近第一大汽車出口國——日本。
“10萬輛級”市場錨定歐洲
今天上午,首批千輛MG MULAN(海外定名為MG4 ELECTRIC)從上海海通碼頭準備出發,遠渡重洋“搶攻”歐洲市場,將於今年四季度在歐洲首發。
從2007年第一批60輛新車登陸智利開始,MG品牌邁出了勇闖海外市場的第一步。隨後在2014年,海外市場年銷量首次突破1萬輛,再到2017年超過5萬輛,今年出海累計100萬輛,每一步走得艱難也走得踏實。
在歐美等相對發達的市場,國內自主品牌較難滲透。而如今,這一現象正悄然改變。朱力安回憶説,MG初進法國市場,知名度不高,然而招募經銷商時,來了500多個代表,“當他們去體驗產品時,能感受到這絕不是一個短視的品牌,從設計、性能到售後服務,都是以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去設置的,成長性很高。”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也成為拓展海外市場的“加速器”。 伴隨着新能源汽車大踏步走出國門,歐洲正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一大增量市場。據海關數據,去年,中國汽車對歐洲的出口量增長了204%。
今年,瞄準火爆的歐洲新能源車市,上汽積極推出MG“全球車”等重磅電動產品,加快推動“歐洲攻略”,將建成800個營銷服務網點,歐洲也將成為上汽首個“10萬輛級”海外區域市場。
本土研發賦能海外市場
對上汽來説,出海之旅沒有坦途,更沒有運氣之説,掌握核心技術在國內外兩個市場都是至關重要的。
今年上汽整合集團內外技術資源成立了上汽創新研發總院。“從頂層設計上,賦能上汽各個品牌在國內外的競爭力,還將佈局海外研發團隊。”研發總院常務副院長蘆勇説。
近期,研發總院亮相了一款名為“上汽星雲”的純電專屬系統化平台,既能支持不同梯度的純電架構,滿足從高端品牌到中級品牌及不同尺寸的車型需求,還能持續升級和進化,能有效地降低新車研發成本和時間,提高零部件通用性和可靠性,更有助於對海外市場展開針對性的適配。
正因為研發上的全面賦能,將在歐洲市場首發的車型MG MULAN一出生就自帶“星雲”基因,這是一款高性能的跨界純電車,也是中國汽車工業首款真正意義的全球車,在設計、安全、環保、品質方面均對標國際一流水平。
“各國消費者也許需求不一樣,但審美有相通之處。這款車的設計是中英兩個團隊合作完成。我們在歐洲的員工和消費者都多次參與了前期的產品調研,大家都非常期待。”上汽國際副總經理趙愛民介紹説。
有了核心技術,還要輸出“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才能完成從“全球化”到“本地化”的進階。為此,上汽針對不同的市場做出不同的產品策略,並對具體車型適時調整。
出海戰略全面升級
中國汽車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領域的先發優勢,正在讓歐美消費者改變對中國品牌的原有認知。伴隨着這一重大機遇,中國車企的出海戰略也不斷升級。過去出口更強調“超高性價比”,主打低價模式,導致很多車型在海外市場曇花一現,低價出口不僅沒有換來收益,還折損了品牌形象。
如今,中國車企開始探索多種模式,積極參與全球競爭。上汽、長安、長城、吉利、奇瑞等中國車企在海外佈局建廠,支撐了中國品牌在海外落地生根,併為未來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對上汽而言,出海戰略從不侷限於一個產品、一城一池的得失。從研發、營銷、物流到零部件、製造、金融等,上汽堅持有系統、有規劃、成建制地“走出去”。如今,海外每賣出三輛中國車,就有一輛是上汽造。
不到2年時間,上汽法國公司從當初的3人擴展到四五十人。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依然有小分隊奔赴海外,為全球消費者提供本地化產品和服務。正是這一個個團隊的努力,上汽打造的智慧出行全產業鏈在海內外共舞。
新民晚報記者 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