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拖地有錢嗎?”,2位媽媽不同做法,決定孩子未來的價值觀
現在撫養和教育一個孩子,需要花很多的心思和金錢。因為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只有全方面的培養孩子,孩子才能夠贏在起跑線。現在的家長不僅重視孩子的智商發育,也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情商,因為高情商能夠讓孩子在未來打好人際關係。
除了智商、情商兩商之外,現在的父母也非常的看重孩子的“錢商”。擁有“高錢商”的孩子,未來在理財方面會更加出色。出生的理財能夠,是成功的第一步,將來孩子更容易成功,那麼要怎麼樣培養孩子的“錢商”呢?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做法,在孩子向你索取零花錢的時候,家長會用家務來作為“勞動報酬”。“兒子,去把碗洗了,給你5塊”、“女兒,把地拖了,給你10塊”……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都經常會有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這種讓孩子以付出勞動力來獲得“報酬”的方式,似乎已經成為了家長之間的默契。很多家長認為,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將來“錢商”會很高。
但是這種做法真的是合理的嗎?下面我們來看看2個故事。
李媽有一個兒子,在兒子小的時候,李媽就告訴兒子要幫忙做家務,但是兒子不樂意。後來有一天,李媽在拖地的時候,兒子主動跟李媽説,我可以幫你拖地,但是有錢拿嗎?李媽覺得孩子的“錢商”很高,於是很爽快地答應了兒子,並且跟兒子説,拖一次地5塊。有了“勞動報酬”之後,兒子幹起家務起來可得勁了。但是後來隨着兒子慢慢長大,李媽告訴兒子,你現在已經長大了,作為一個小大人,你有義務承擔家務,所以以後你做家務沒有錢拿了。兒子一聽不樂意了,沒錢拿就不幹!
後來兒子再也沒幹過家務,李媽也沒説什麼。20年後,兒子已經28歲了,不僅一事無成,而且動不動就伸手要李媽要錢,李媽要他做點什麼事,也得給錢,不然就不幹。李媽看着現在的兒子,也很無奈。
張姐和李媽的年紀相仿,兩個人是老鄉,同樣也有一個兒子。張姐教育兒子的方式和李媽完全不同,張姐的兒子從7歲開始就幫她做家務,後來有一天,兒子突然問張姐“媽媽,以後我拖地有錢拿嗎?”張姐問兒子為什麼,兒子説,其他同學都有。張姐隨後對兒子説,孩子,你是家庭的一部分,做家務是你本來就要承擔的。如果你想要零花錢,你可以跟爸爸媽媽要,但是要説明零花錢的用處,你還要學會自己攢一個小金庫,這樣你以後想要買什麼東西,就可以自己買了,是不是很棒呢?兒子聽完媽媽的話點了點頭,即使沒有“勞動報酬”,兒子還是每天幫忙做家務,也學會自己攢一個小金庫。
後來兒子上大學的生活費都不找爸媽拿,因為兒子有自己的小金庫,而且大學期間兼職也賺了一些錢。20年後,張姐的兒子27歲,是一個理財投資人,年入百萬,儼然是一個成功的年輕人。雖然是成功人士,但是每次兒子休假回家都會幫媽媽做家務,很孝順。
在面對孩子提出的“拖地有錢拿嗎?”這個問題,兩位媽媽的做法完全不同,也決定了孩子的價值觀,20年後,兩個孩子之前的差距非常大。
從小讓孩子學會做家務,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並且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部分。雖然説,付出勞動之後得到相應的報酬理所當然,但是這在家庭裏面並不適用。如果從小給孩子這種觀念,很容易養成唯利是圖的“白眼狼”,孩子長大了以後就習慣性跟父母斤斤計較。而且這種孩子“錢商”也不高,他們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並不會放長線釣大魚。
而從小“無償”做家務的孩子,看起來傻傻的,沒有“錢商”。但其實從本質上來説,他們是會心疼父母的懂事孩子。父母雖然沒有給孩子“勞動報酬”,但是會給孩子零花錢,並且從小就告訴孩子,自己有一個小金庫的重要性。其實就是在培養他們的攢錢能力,未來“錢商”肯定不低,而且有着很強的理財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