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敏慈,B站上以視頻作傳的內容創作者,網名“敏慈不老”,今年89歲,視頻播放量破千萬。
自今年4月發佈第一條視頻以來,視頻博主“敏慈不老”三天吸粉10餘萬,還收到了B站為她頒發的“銀電視”獎牌。有人説她隨着共和國的歷史一路走來,故事動人,精神感人;也有人質疑她是被人操縱的賺錢工具。更有人説,這位年近90的江奶奶,確實在年輕文化聚集地、後浪翻湧的平台上乘風破浪了。
“我90歲了,可以來B站做UP主嗎?”
4月30日,江奶奶看到孫子豆豆錄製視頻,才第一次知道了“B站”所在。站在B站這個對她來説新鮮而又陌生的世界門口,小心翼翼地發出了這樣的詢問,這是一份請戰宣言。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400多萬網友認真傾聽了奶奶的問題,無數條“奶奶好”從江敏慈的“面前”飛過,還有人在評論區這樣回覆:“害,都是90後,不分你我的。”網友們接納了江奶奶這位“精神90後”,並稱她為真·阿婆主。(UP主的諧音,意為在互聯網上上傳視頻的博主)
“我是個平凡的人,但我有很多故事想講”
“我85年前抗日戰爭逃難的故事”“在耶穌受難日大笑結果被學校處分”“70年前我的學生時代”“新中國成立時教的都是什麼人?”打開江敏慈的B站主頁,可以看到很多類似這樣的標題。每一個小視頻都是對過往回憶的娓娓道來,奶奶講的緩慢悠長,網友們聽得津津有味,江奶奶就在互聯網這個廣闊的舞台上創作着獨屬於自己的人生紀錄片。
“我是想寫,不是做視頻。”江敏慈這樣告訴《新聞有觀點》,自己一開始其實是想寫一本自傳,把老照片串聯起來,用文字講述經歷的故事。無奈文筆不好,照片也沒幾張,這個想法就暫時擱淺了。
“我這一生雖然平凡,但跟着國家、歷史的起伏,像個縮影。”與很多帶貨網紅不同,江奶奶做視頻的初衷就是“講故事”。她想通過自己的故事讓年輕人對過去的社會、對國家的建設有所瞭解,讓他們知道老一輩的不容易。通過做視頻,“我覺得自己更有責任,能對家庭、社會起點作用,我很欣慰。”
△江敏慈獲得網絡平台頒發的“銀電視”獎
闖入UP江湖,孫子是自己的領路人
江敏慈是在孫子豆豆的影響下“踏入新世界的大門”的。
豆豆是一名高中生,早在2015年的時候就開始在B站上傳遊戲和生活向的視頻,是個老江湖了。現在他是奶奶的專屬經紀人。
從視頻的拍攝、剪輯,到內容的上傳與發佈,豆豆都參與其中。甚至在拍攝主題的選題策劃上,豆豆也能幫着奶奶出謀劃策。遇到具體問題,祖孫倆有分歧,豆豆會聽奶奶的。“但還是以她為主,畢竟那是奶奶的經歷嘛!”
儘管孫子豆豆是江敏慈的得力助手,但她還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丟掉孫子這個“枴棍”,從視頻的製作到發佈,都由自己獨立完成。
為此,江奶奶拿出了當年拖着破布口袋逃婚求學的認真勁兒,紮紮實實的去老年大學學了幾年電腦,還學了視頻設計,用專業軟件“繪聲繪影”進行剪輯。
“我做這些,不僅是為了跟上時代的發展,老年人求新知識,多用腦筋,讓腦子清醒一點,防止老年痴呆!”江奶奶説完笑起來。
杭州有所老年大學專門培訓老年網紅
今年4月,杭州一所“老年大學”開設“老年網紅”課程,培育“老年主播”專職帶貨。浙江人才專修學院老年教育學院校長鄭文嫣告訴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學校以20人的小班授課,學制兩個星期,第一個星期學習理論,設計老年形象管理、服裝、儀態等,第二個星期是實踐課,由公司資源提供學員“帶貨直播”機會。參加者也不設門檻,“沒有限制。只要你願意,只要你想參與,都可以來報名參加。”鄭文嫣也坦言, 由於學院沒有專業化,還是很粗淺的一些技能,帶貨成效不大。
江奶奶火了以後,有不少MCN公司(中介機構)找到江敏慈和豆豆,想跟他們簽約,但都被回絕了。
對於商業化運作,江奶奶和豆豆的態度是不排斥,但也不想全盤商業化,豆豆説,“敏慈不老”的定位更多的是業餘愛好,是一種晚年的樂趣,並不想把它變成一個牟利的工具。
其實,不少“老年網紅”背後都有專業的MCN公司在運作。如“只穿高跟鞋的精緻汪奶奶”就簽約了八爪魚文化,搞笑定位的“羅姑婆”則簽約了椒鹽視頻。
審美疲勞、反差衝擊等元素造就了當下老年網紅的爆火,但也有人擔心,老年網紅的發展仍然存在着不少問題:用户的口味偏好變化迅速,老年網紅的自身條件也有制約——他們無法像年輕人一樣保證更新頻率,當大眾興趣點從“老年網紅”身上趕往下一個半場時,“老年網紅”該何去何從?
從“數字難民”到銀髮網紅,老年人的數字鴻溝如何彌合
在公眾的普遍認知裏,老年人跟新鮮事物、尤其是互聯網往往是水火不容的。
“再看電腦眼睛要瞎了!”“網上都是騙子!”老年人們也常常發出這樣的警告。
近年來,老年網紅也確實作為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在直播帶貨、短視頻等領域內異軍突起,甚至還有不少老年大學、培訓機構專門開班“養成”老年網紅。
“老年網紅”都順利嗎?
貴州一小夥拉着自己70歲的奶奶直播賣桃,結果生意慘淡,收購來全村的桃都砸在了手裏。
有專家指出,“數字難民”和“銀髮網紅”都是極端的現象。老年人接觸互聯網未必以成為網紅、追名逐利為目的,而是應該充分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信息紅利,在支付、醫療生活等方面享受便利,同時藉助互聯網傳達自己的聲音,過高質量的晚年生活,也向社會傳遞精神不老的正能量。(總枱央廣記者 楊超 王嫺 曹博 王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