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選舉將於3月9日舉行正式投票。目前兩位熱門候選人選情膠着,勝負難斷。今年有關中國話題的討論成為競選過程中最熱門的話題,期間也出現了一些對華強硬的主張。大選過後,新一屆韓國政府將會如何處理對華關係引發關注。
當地時間3月8日,韓國光州的官員們為大選設立投票站。(圖源:視覺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周邊戰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此次韓國大選出現了大量“中國元素”,這十分值得關注。在以往大選過程中,對朝政策議題、日本議題相對突出,但這次卻頻頻炒作中國議題,這説明韓國的對華輿論出現了大問題。
王俊生稱,這其中的原因既有大背景,也有小環境。大背景是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美國致力於通過加強盟友關係對中國進行各個維度的打壓。拜登政府拉攏盟友的切入點就是價值觀、意識形態,講身份政治,顯示“我們與你不一樣”。韓國自視為“自由民主國家”,在這一點上就會向美國靠攏;小環境則是,以往韓國經濟實力強於中國,在與中國發展關係時帶有一定的優越感。但隨着中國的超越,韓國的優越感逐漸喪失,甚至變成了失落感。於是,在一些涉華問題上,就出現了挑刺、挖負面的做法。這也反映出某些韓國媒體心態上的失衡。
遼寧大學美國與東亞研究院院長呂超則認為,韓國國內的一些反華聲音有可能短期內強烈,但不會持續太久。
呂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韓建交已經邁入第30個年頭,正所謂三十而立,兩國關係已經進入了成熟的軌道,不太可能出現大起大落。事實上,韓國近幾任總統,從盧武鉉、李明博到朴槿惠、文在寅,他們雖然執政理念不同,但無一例外都很重視中韓關係。相信這次無論誰勝選,都不會在對華政策上進行大的調整,中韓關係也不會發生大的倒退。
環球時報記者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