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天下·核試難民】被遺忘的角落:美國核爆試驗67次的太平洋島國

  被遺忘的角落:美國核爆試驗67次的太平洋島國

    胡若愚

  75年前,美國第一次在馬紹爾羣島比基尼環礁進行原子彈爆炸試驗,阿爾森·凱倫的家人被迫離開這片遍佈棕櫚樹的祖居地。

  核試驗給這裏留下巨大創傷,數以千計居民遭受輻射、罹患癌症等重疾;生態環境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壞,大量魚類死亡、珊瑚褪色、藻類大量繁殖……

  在凱倫看來,美國藉助在馬紹爾羣島的核試驗增強了軍事實力,卻無視給當地居民帶來的痛苦。

  【故土難回】

  馬紹爾羣島位於太平洋中部,由約1200個大小島礁組成,人口不到6萬,曾遭歐洲列強和日本佔據,1944年由美國實行軍管,1947年開始由美國託管,直到1986年實現獨立。

  從1946年7月1日起,美國在這一羣島西北部平坦開闊的比基尼環礁和埃尼威托克環礁進行了67次核試驗。馬紹爾羣島外交部長卡斯滕·內姆拉説,核試驗迫使許多居民離開故土,由於核輻射和其他有毒污染物,至今無法回家。

  據法新社報道,背井離鄉的島民中,癌症發病率異常高,大多數是甲狀腺癌。

  1954年3月1日,美國在比基尼環礁引爆代號“喝彩城堡”的氫彈。這是美國在大氣層核試驗中試爆的最大核彈,威力千倍於投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

  美軍對爆炸當量預估失誤,預計為400萬噸梯恩梯,實際將近1500萬噸梯恩梯。這導致附近居民沒能提前疏散。核塵埃飄散並覆蓋了他們的家園,許多人出現急性輻射中毒症狀:大把掉頭髮、皮膚灼傷、持續嘔吐、腹瀉……數十名居民因白血病等疾病在短期內死亡。

  直到1958年,美國才迫於國際壓力,停止在馬紹爾羣島的核試驗。上世紀70年代,美國軍方向比基尼環礁居民保證,他們可以安全地回家。法新社報道,事實證明那是謊言,返回的居民不得不再次遷徙,包括凱倫在內,一代兒童已經暴露於受污染田地所產農產品帶來的輻射。

  【“核棺”駭人】

  如今,一些人仍沒有回到遭污染的故土,一些人則生活在已經出現裂縫的核污染物填埋場旁邊。

  據美國媒體近年報道,1977年到1980年,美國動用約4000名軍人清理埃尼威托克環礁核試驗場,其中數百人後來出現嚴重健康問題,包括癌症、骨質疏鬆等。

  美軍工程兵把帶有輻射的土壤和其他核污染物,傾倒在埃尼威托克環礁魯尼特島一個由1958年5月“仙人掌”核彈爆炸造成的巨大彈坑中,總計大約8.7萬立方米,用45釐米厚的混凝土搭建起一個直徑115米的穹頂式結構,並再次向當地居民保證,已經清理乾淨,可以回家。

  如今,這個穹頂出現裂縫和缺口。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曾形容這是太平洋心臟地帶的“棺材”,擔憂核污染物可能泄漏入海。

  由於氣候變化,平均海拔只有1米的馬紹爾羣島面臨海平面上升威脅。海水滲入可能威脅穹頂結構安全。而且,這個“棺材”底部沒有用混凝土密封。致命的鈈-239等放射物可能從底部泄漏,流入旁邊的海水和潟湖,從而導致附近居民再一次流離失所。

  馬紹爾羣島國會議員傑克·阿丁説,眼下的情形“不斷讓埃尼威托克居民感到焦慮”,“我們祈禱這個穹頂不要最終真變成我們的棺材”。

  【討要公道】

  1986年,美國試圖提供大約1.5億美元,與新獨立的馬紹爾羣島共和國了結核試驗遺留問題。一個獨立國際法庭1988年則裁定,就核試驗造成的人員健康和環境損害,美國應向馬紹爾羣島賠償23億美元。這一裁定遭到美國拒絕。《洛杉磯時報》2019年援引一些文件報道,美國僅向馬紹爾羣島提供了400萬美元用於善後。

  去年6月,美國能源部發表一份報告稱,穹頂安全,輻射不顯著。馬紹爾羣島國家核委員會主席雷婭·克里斯蒂安-莫斯當即對美方結論表示不滿。

  這一機構的教育和宣傳事務主管阿里亞娜·蒂馮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説:“核試驗倖存者遭無視,他們憤怒、沮喪,我理解,因為(美國)什麼也沒幫他們。”

  現年25歲的蒂馮希望,有朝一日,美國的學校也會像馬紹爾羣島一樣,教授這段核試驗歷史,讓美國民眾認識到美國給太平洋留下的“核遺產”。

  現年53歲的核污染受害者凱倫也是馬紹爾羣島國家核委員會成員。他想告訴美國總統約瑟夫·拜登,在馬紹爾羣島的核試驗幫助美國增強了核武庫和國家實力,但美國卻無視遺留的核污染危害,“我們不在美國的議事日程中”。美國應改正錯誤,“請給我們一些關注”。(完)(新華社專特稿)

  關鍵詞:馬紹爾羣島(Marshall Islands)、比基尼環礁(Bikini Atoll)、埃尼威托克環礁(Enewetak Atoll)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29 字。

轉載請註明: 【觀天下·核試難民】被遺忘的角落:美國核爆試驗67次的太平洋島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