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曙申:民進黨謀“獨”國際空間只會更小

台灣涉外事務部門負責人吳釗燮25日在台灣大學一場論壇上圍繞所謂“後疫情時代台灣在全球的定位”發言,聲稱“台灣在戰略上必須獲得更多民主國家的支持,台灣也需要為其他國家發聲,支持其他國家”。吳還妄稱,“台灣希望擁有正常的國際地位,回到正常的國際參與”。

民進黨執政五年多來,一直以自我標榜的“踏實外交”尋求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所謂“正常地位”,但其實質是在拒絕、反對體現一箇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的情況下,謀求“台灣事實獨立”的國際空間。去年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民進黨當局加大推動“價值觀外交”,與美國及其盟友擴大交往互動,企圖打開國際社會一箇中國框架的“天窗”。在此過程中,少數國家在美國撐腰下隨之起舞,包括立陶宛同意台灣設立“代表處”並獲得民進黨當局數億美元的金援。立陶宛事件被民進黨視為不小的“外交突破”,島內“台獨”勢力正期待更多國家效仿。

但事實是,去年12月尼加拉瓜承認並承諾恪守一箇中國原則,同台灣斷絕所謂“外交關係”,台“邦交國”數量降到歷史最低,“斷交”骨牌效應仍在發展。數年來民進黨當局謀求台灣參與聯合國體系,也是鏡花水月夢一場。據歐洲媒體報道,立陶宛政府在違背一中原則打“台灣牌”後,正處於不利境況,國內民意多數不支持現政府的對台政策。從大趨勢看,國際社會一中框架牢不可破。

在民進黨“台獨”施政背景下,島內一部分人想象着減少對大陸依賴,依靠台灣經濟實力拓展“國際空間”。但現實是,兩岸貿易、投資總體保持增長態勢。據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兩岸貿易額達3283.4億美元,在大陸外貿中所佔比重為5.4%。台灣方面統計,兩岸貿易額佔台灣外貿比重在2021年創下高點,高達33%,比十年前增長4.4個百分點。

十年來,大陸穩居台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台灣對大陸的依賴有增無減。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完備的產業體系、強大的製造業能力,以及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高貢獻率、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持續性提升等等,均在吸引台商投資大陸金額不斷增長。中美經貿科技博弈、民進黨當局“倚美抗中”乃至新冠疫情,都改變不了兩岸經貿合作的堅實基礎、客觀需求和不竭動力。從根本上看,台灣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大陸。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吹捧島內經濟數據,熱衷於搞撒錢的“經貿外交”,但實際上台灣經濟社會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在新冠疫情暴發後,國際社會對芯片的需求大幅上升,台灣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出口擴大,盈利增長,但吸納多數就業人口的傳統產業和服務業受到明顯衝擊,台灣經濟社會發展呈不平衡狀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有利於島內解決民生和經濟問題,但民進黨當局在兩岸關係上奉行“抗中”“脱鈎”“限流”政策,將與美國、日本經濟捆綁作為“去中國化”和割裂兩岸的路徑。美日則完全從自身利益考慮涉台經濟事務,美國“萊豬”已經入島,日本“核食”等待開放,但台灣社會期待與美日締結經貿協議恐怕遙遙無期。

從吳釗燮言論看,民進黨當局不僅在島內“反中”,還想在國際上“抗中”,更多地將台灣因素引入中國與相關國家關係當中。這種企圖顯然高估了台灣的價值,民進黨面對的將是“台獨”國際空間越來越狹小的現實。(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2 字。

轉載請註明: 汪曙申:民進黨謀“獨”國際空間只會更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