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户端】;
十年前,2011年5月1日晚,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佈,本·拉登已被美軍擊斃。當晚,全美國民沸騰。美國輿論認為,自2001年9月11日早8時46分,一架波音767飛機撞擊紐約世貿中心北塔這一瞬開始,美國人持續近10年的反恐戰爭取得了一項巨大的階段性成果。
△2011年5月1日晚,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宣佈,“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已經被美軍擊斃。
自本·拉登被殺,至今又過去了十年,對本·拉登之死的敍述出現了各種版本。從紙媒《紐約客》的萬字非虛構作品,到好萊塢的《獵殺·本拉登》無一不彰顯着美國官方的英雄主義敍事。但隨着各方調查與考證的推進,本·拉登之死似乎並不像美國政府官方話語中所説的那樣,《紐約時報》則將其與“豬灣事件”“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併提及,成了美國政府諱莫如深的秘密......
2005年7月·倫敦“7·7”爆炸案
相較於美國的官方敍事,好萊塢似乎更希望將本·拉登之死同國際反恐聯繫在一起。2005年7月7日發生的倫敦爆炸案,也成為“基地”組織滲透入歐洲並在歐洲開展恐怖主義活動的標誌。
△2005年7月7日,英國倫敦發生恐怖炸彈襲擊事件,當天早晨,倫敦的三列地鐵和一輛公交汽車先後被恐怖分子攜帶的炸彈引爆。
2005年7月7日,上午8:49左右,正是倫敦早高峯的時間。在這個週二的早上,傑夫·波特如往常一樣,在倫敦塗着標誌性紅藍色噴漆的地鐵駕駛室裏運行着早班列車。
“當我快在埃奇威爾路站進站時”,傑夫·波特説,“我的對向也開來一輛列車,就在對方和我車頭交匯的時候,我看到迎面而來的列車的另一端發出了一陣刺眼的黃光。”
緊接着,傑夫面前的駕駛室玻璃碎裂,灰塵和濃煙四散。這時,傑夫才意識到,那輛列車發生了爆炸。
△2005年7月7日,“基地”組織對倫敦多個交通線路進行恐怖炸彈襲擊。
而當天在地上,同時發生了針對公交車的爆炸事件。4名恐怖分子幾乎在同一時刻,分別在倫敦四處不同的公交設施中引爆了炸彈。據英國警方的統計,爆炸事件共造成52人死亡,超過700人受傷。
△半島電視台2005年9月公佈的“基地”組織聲明錄像
倫敦7月7日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兩個月後,半島電視台播放了一段錄像,使那4名恐怖分子的身份得到確定——“基地”組織成員。這份錄像已經過英國警方和情報部門的審查,4名恐怖分子的身份與犯罪經過已經明晰。而錄音帶中,一句提及了“本·拉登”的恐怖主義宣言,也牽動着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人的心。
2009年6月·華盛頓新任總統的“舊計劃”
自“9·11恐怖襲擊”發生後,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便將反恐作為自己的執政重點進行推進。除了發動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美國、英國、以色列等國的情報組織也因“9·11”進一步加強了在國際反恐情報中的信息共享。
△《紐約客》2011年8月1日發表的《擊斃本·拉登實錄——阿伯塔巴德之夜》,記述了美軍擊斃本·拉登行動的詳情,但其中大量細節後與各方論證有較大出入。
時間來到2009年6月,奧巴馬就任總統4個月後,時任中情局局長利昂·帕內塔向奧巴馬介紹了從小布什任職期間便開始的追蹤“基地”組織頭目的行動計劃。根據《紐約客》2011年8月發表的《擊斃本·拉登實錄——阿伯塔巴德之夜》的描述,當時利昂·帕內塔就知道,新總統一定會支持他的計劃。
△2008年10月,美國總統候選人巴拉克·奧巴馬與約翰·羅姆尼在納什維爾貝爾蒙特大學進行總統競選辯論
因為在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前的一個月,當時還是伊利諾伊州參議員的奧巴馬在納什維爾貝爾蒙特大學與同為總統候選人的麥凱恩進行辯論時,這樣回答關於是否追捕本·拉登的問題:
“如果我們看到了本·拉登,而巴基斯坦政府無法或不願意幹掉他,那麼我們必須採取行動。我們將殺死本·拉登,粉碎‘基地’組織。”
果然,作為對利昂·帕內塔搜捕本·拉登計劃的補充,奧巴馬加強了使用無人機進行偵查的力度。
△第三方新聞調查機構“新聞調查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統計的數據顯示,自2010年至2020年,美國發動的無人機轟炸已經導致約8858至16901人死亡,其中平民約為910至220人,兒童約為283至454人。
除了繼承前總統小布什對本·拉登的搜捕,小布什時期開始用於關押恐怖分子的關塔那摩監獄,也對日後擊斃本·拉登的行動起到了關鍵作用。
2010年8月·關塔那摩監獄傳來的訊息
關塔那摩監獄,位於古巴關塔那摩灣。在2002年之前,該監獄基本是用於收留試圖通過海上偷渡前往美國的古巴與海地難民,在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改為收押、審訊恐怖分子的監獄。受限於美國憲法,在美國本土審問疑犯無法施用酷刑。
△電影《獵殺本·拉登》,還原了美國中情局對羈押人員施以水刑的場景。
在關塔那摩,由於美方認為恐怖分子是“非法戰鬥人員”,因此不享有《日內瓦公約》所規定的的任何權利,美方人員可以使用各種方式對被關押者進行審問。自關塔那摩監獄投用至今,各種關於美國情報人員施用酷刑的報告不斷流出。
△美國中情局文件顯示,美國在全球多國均設有秘密的審訊、羈押中心。中情局的一份秘密文件顯示,存在一個代號叫“黑場”的拘押點。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流出的文件,除了關塔那摩監獄,美國為反恐行動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秘密的審訊、羈押中心,其中一所被稱為“黑場”的秘密審訊基地,在2002年首次流出了關於本·拉登信使的消息。
△美國媒體The Week援引中情局首席行動官何塞·羅德里格斯的消息披露,本·拉登的信使是一名科威特人。
阿布·艾哈邁德·科威特——本·拉登的信使——這個中情局一直搜尋的名字,在關塔那摩和美國中情局設立在巴基斯坦的審訊基地先後得到印證。直到2010年8月,時任中情局局長利昂·帕內塔親自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確認了這名信使的行蹤。
2011年5月·阿伯塔巴德的水泥大院
通過此前在各個審訊基地中獲得的信息,美國情報部門加強了對本·拉登信使的手機信號監測。2010年8月,美國中情局追蹤到了一輛自巴基斯坦白沙瓦行至首都伊斯蘭堡以北阿伯塔巴德市的白色SUV。詳細的記述中,該輛SUV車尾掛着的備胎蓋子上,繪着一隻白色犀牛。
△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水泥大院構造示意圖
中情局披露的文件顯示,這輛SUV在一處大院外停下來,院內有一棟三層樓,院子帶有約5.5米高的水泥圍牆和鐵絲網。這座大院沒有接入電話、網線。中情局連日的觀察報告顯示,這座大院的居民甚至不丟垃圾,而是將垃圾在院內集中焚燒。通過室外晾曬的衣物,中情局判斷,建築中共有三户人家,但每日出入大院的只有其中兩户。
2010年10月底,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根據時任中情局局長利昂·帕內塔提交的調查報告,令其開始協同各方設計對該大院的軍事行動方案。從2010年10月底開始設計行動方案,到2011年5月1日正式實施,半年時間裏,為了保障擊斃本·拉登行動順利進行,美國軍方原樣在北卡羅來納州的森林裏復建了一座訓練用的水泥牆大院。不過,美方披露的行動報告顯示,行動最初的直升機運載美軍空降大院這一個環節就出現了巨大紕漏。
△在行動中尾部剮蹭到水泥牆進而導致幾乎墜毀的美國黑鷹直升機 示意圖
當地時間2011年5月1日大約凌晨4時,第一架原本需要懸停在大院內靠繩索投送美軍的黑鷹直升機,在剛飛抵大院時,尾部的旋翼就剮蹭到了水泥牆面。飛行員為防止直升機側翻,將機頭直插入地面,以近乎墜毀的方式迫降在了大院裏。而另一架直升機的駕駛員在目睹這一情況後,立刻放棄在屋頂盤旋的計劃,在院牆外降落。
△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水泥大院衞星圖
黑鷹直升機墜地的意外,驚擾了周圍民眾,使原本計劃的突然襲擊失去了意義。最終,根據美國軍方的報告,本次軍事行動成功擊斃了本·拉登,屍體被白色裹屍布包裹,裝進一個袋子裏,最終被投入大海。
2015年美媒的調查:另一出“拯救大兵林奇”
至於美軍在建築物內的行動,美方有着各式各樣的版本。其中最戲劇性的是美軍方稱,本·拉登將他的妻子推在身前充當肉盾。另一個版本則是,美軍在發現本·拉登後,遭到本·拉登的抵抗,最終本·拉登在交火中被殺。
△《紐約時報》2015年10月針對本·拉登之死的謎團刊登調查、分析報道《我們真的知曉本·拉登之死麼?》
但是,在這些消息迅速傳遍全球后,美國白宮和軍方又紛紛糾正表述,時任白宮發言人傑·卡尼(Jay Carney)在2011年5月2日晚,對此前獵殺本·拉登的行動細節做了勘誤,先是稱其臨死時沒有攜帶武器反抗,然後再澄清其並沒有將他的妻子用作肉盾。白宮方面稱,與之前一天公佈的細節不同是因為“信息過多、準備過於匆忙”。
在《紐約時報》與《倫敦書評》2015年先後推出的分析調查中,關於本·拉登之死的細節,各方信源從最開始獲取所謂“本·拉登信使”的信息到最後對本·拉登屍體進行海葬,幾乎每一處都存在出入。
△《倫敦書評》在2015年5月21日刊登知名調查記者西摩‧赫希(Seymour M. Hersh)對本·拉登之死的調查,指出美國政府在相關事件的説明中存在大量紕漏
美方以幾乎墜毀一架直升機的方式進行了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媒體披露的消息顯示本·拉登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但官方信息卻前後矛盾,很難證實本·拉登最後階段採取了哪些行動;明明有機會活捉本·拉登,美軍卻直接予以擊斃;白宮和軍方對行動過程細節先後相互矛盾的表態還有最後對本·拉登屍體海葬的處理......這些都讓本·拉登之死變得迷霧重重。
△據《紐約時報》2011年5月4日報道,在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成功擊斃本·拉登後,奧巴馬的個人支持率從上個月的46%升至57%。
但無論哪一個版本,故事中的美軍都被塑造為一羣“有去無回”的死士。這樣的敍事方法和套路,讓熟悉美國新聞史的人們難免不聯想起伊拉克戰爭期間,被美國政府有意塑造出的“女英雄”林奇。
△美國女兵傑西卡·林奇,曾於2003年3月在伊拉克服役期間遭遇伏擊並被俘,美國政府刻意將林奇的故事作為“不願投降的戰鬥英雄”進行刻畫。後經多家美國媒體調查發現,所有關於傑西卡·林奇的故事均為美國軍方虛構的不實內容。
阿富汗戰爭20年的創傷
在2011年5月1日,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美國成功擊斃“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後,以反恐為名的阿富汗戰爭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0年。美國布朗大學的一項統計顯示,截至今年4月中旬,自2001年以來至少47245名阿富汗平民在戰爭中喪生;戰爭還造成6.6萬至6.9萬名阿富汗軍人死亡。
△《華盛頓郵報》2021年4月30日報道,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就獵殺本·拉登行動的意義進行詮釋。
10年後的2021年,已經從總統職位上脱身的奧巴馬再次露面,就獵殺本·拉登的行動其意義進行説明。
與10年前不同,現在的奧巴馬不再需要面對第二個任期的大選考驗。面對十年前自己當政時,毅然延續阿富汗戰爭並擊斃本·拉登的決定,奧巴馬似乎才想起來追憶那些在阿富汗喪命的美軍士兵。然而事實卻是,從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已經導致2442名美軍士兵在戰爭中喪生,20666人受傷,超過3800名美國安全部門承包商相關人員被殺。
△2015年12月23日,一名美軍士兵在美軍駐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向死於自殺式襲擊的6名戰友表達敬意
在美國持續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國內輿論對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的反對情緒日益高漲時,無論是前任總統特朗普還是現任總統拜登都在2020年大選時揚言,要讓美軍撤離阿富汗。直到今年4月29日,白宮確認美軍已經開始撤離阿富汗後,從2001年持續至今的阿富汗戰爭,這才隨着撤離阿富汗的美軍告一段落。
不過,奧巴馬似乎還是忘了,在2009年1月22日,他接任總統的第三天,曾經要求儘快關閉的關塔那摩監獄,直到現在還關押着4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