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帶動了人們對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回憶,也引來諸多面向未來的思考。深圳是中國上一輪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和前出地,它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定義了改革開放本身。什麼是改革開放?當説不太清楚的時候就看看深圳,這在中國社會中成了一種頗具説服力的思維方式。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建立特區、做實事開始的,它的理念可以説是各地的成功實踐拼圖而成的。由於改革開放非常成功地重塑了中國民生及社會方方面面的面貌,時至今日,改革開放已經事實上成為了中國人的集體信仰。改革開放是中國必須長期堅持的正確路線,這已是這個國家頂級政治正確的一部分。
時代變了,中國面對的問題也與上世紀80年代不同了,改革意識本質上説就是問題意識,就是面對問題不退縮的精神。中國太大了,我們的問題無法對外轉嫁,只能硬着頭皮解決它們,而很多問題用舊思路、老辦法化解不了,唯有敢闖敢試才有可能創造新局面。也可以説,改革都是逼出來的。
開放是中國的現實主義選擇,因為西方社會有很多現代、先進的東西,世界有很大可以延伸中國社會利益的空間,所以儘管中國與西方的政治體制不同,開放會有意識形態壓力和風險,但我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將國門越開越大。對外開放不斷促進了中國社會增加彈性和韌性,也倒逼了中國直面自己的問題。
關於改革開放的方向,中國社會形成認識這個問題的材料也經歷了不斷增加的過程。一開始時看西方什麼都好,不少人天然地認為西方就是改革開放中國的彼岸。國家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但民間領會它的含義顯然經歷了曲折。
我們自己的成就,西方體制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以及一些前社會主義國家貿然政治上西化導致的嚴重動盪乃至崩潰,都不斷教育中國人,我們逐漸領悟到,改革開放和走自己的路並不矛盾,而且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説,這也是中國唯一可行的現實主義選擇。
改革開放是很難實際把握的,因為它不是封閉的實踐體系,很容易被意識形態上處於上風的西方帶偏,因此很多國家的改革開放最後演變成“把自己變成西方”倉促而幼稚的革命,付出沉重的經濟社會代價。中國是為數極少的成功駕馭了改革開放進程的國家。
中國的改革開放既是學習西方的歷史,也是與西方干涉進行鬥爭的歷史,實事求是精神幫助中國以最有利的方式把控了這當中的界線和分寸。
今天中國站到了全新的出發線上,接下來中國往哪裏走,怎麼走,世界可以提供的參照越來越少。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經驗越來越多,開展選擇的自信也增加了。
改革開放沒有地圖,但要解決中國的問題,讓這個國家切實越來越好,是永恆的原則。在工作層面必須大膽闖大膽試,在戰略層面則要保持路線和步伐的穩健。過去40多年中國就是這麼走過來的,今後我們還須長期堅持這樣做。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值得中國學習借鑑的東西,但是如何改革開放,做得最好的就是中國。在這方面我們需要更多地自信,我們可以從外部世界獲取大量信息,但要用自己過去幾十年極其寶貴的經驗整理它們,確定當下和今後因應各種問題的策略。中國的改革開放必將繼續下去,持續服務於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