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記者柳絲)美國新冠死亡病例突破20萬例。這距離美國官方報告首例確診病例8個月,距美國報告新冠死亡病例10萬不到4個月。
這一數字超過越南戰爭中美國死亡人數的3倍。美國《時代》週刊最近以黑框封面刊發報道,稱之為“一個毀滅性的標誌”。
20萬背後是一個個生命,也是一個個拷問。
9月22日,2萬面美國國旗擺放在華盛頓紀念碑附近悼念20萬新冠逝者。(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政治算計凌駕於人命之上,無視弱勢羣體生死,排斥科學和真相,謊言連篇諉過推責……新冠疫情之殤暴露了美國社會的結構性矛盾,揭開了美國式“民主”和“人權”的虛偽面紗。
利益優先輕生命
連日來,冠名《憤怒》的一本新書在美國引發一片譁然。
本書作者——“水門事件”主要報道者之一、《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在書中説,美國領導人親口向他承認,早在今年二三月就知道新冠病毒的危險性,但卻刻意淡化,理由是“不想製造恐慌”。
伍德沃德的一系列獨家採訪,印證了美國新冠疫情愈演愈烈背後的政治因素。事實上,儘管世界衞生組織在疫情暴發伊始就對各國拉響了警報,但美國一些政客優先考慮的不是民眾的生命健康,而是經濟、選舉乃至股市表現,他們公開淡化疫情,疏於檢測追蹤,推高了公共衞生風險。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3月初,白宮高官公開聲稱,在美國國內乘坐飛機是安全的;除了前往旅行警示中列出的地區,乘坐國際航班也是安全的。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披露,這是因為美國航空業代表此前遊説白宮不要採取可能導致航空旅行減少的措施,以減緩疫情對行業的打擊。
9月22日,2萬面美國國旗擺放在華盛頓紀念碑附近悼念20萬新冠逝者。(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巴西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毛裏西奧·桑託羅認為,否認疫情的嚴重性,也不採取必要防範措施,這是對人民的不負責,與民主理念倡導的保障每個民眾的權益完全不符。
巴勒斯坦加沙烏馬學院政治分析人士胡薩姆·達詹説,這場疫情中,美國政府以“經濟和金錢”為優先,“保留了經濟財富,卻以犧牲生命為代價”。
不同羣體不同命
9月11日,聯合國大會以169票贊成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了呼籲“加強國際合作與團結互助”應對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決議。決議對疫情大流行對老年人、女性、青少年和兒童、窮人以及弱勢羣體的影響表示“深度關切”。
美國是反對這一決議僅有的兩國之一。疫情中,美國政府幾乎赤裸裸地忽視對弱勢羣體的保護。美國社會的各種不平等在疫情中暴露無遺,老年人、兒童、貧困者、少數族裔等社會羣體成為政府抗疫不力的“犧牲品”。因為話語權缺失,這些羣體大部分也是沉默的受害者。
美國疾控中心8月發佈的統計報告顯示,在新冠患病率方面,美國印第安人是白人的2.8倍,非洲裔是白人的2.6倍,拉美裔是白人的2.8倍;在病亡率方面,美國印第安人是白人的1.4倍,非洲裔是白人的2.1倍。報告説,美國長期存在系統性衞生和經濟社會不平等,使得少數族裔羣體的新冠感染和死亡風險遠高於白人。
9月22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一名男子拍攝草坪上悼念新冠逝者的美國國旗。(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醫療制度的不公平加劇了美國底層民眾的困境。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文章説,美國有數千萬人沒有醫療保險,而新冠重症監護費用卻高達數萬美元,低收入人羣患病後,“通常會拖着不看醫生,不是因為不想康復,而是因為根本沒錢看病”。
胡薩姆·達詹説,美國政府對老人、窮人和有特殊需求的邊緣人羣毫無憐憫,無視他們的痛苦和壓力。
肯尼亞內羅畢大學教授埃瓦里斯圖斯·伊蘭度指出,美國自詡為“西方民主的堡壘”,但新冠疫情暴露了美國民主的內在缺陷,美國政府沒有一個覆蓋所有民眾的強有力的社會安全網。“這是該國抗擊疫情的最薄弱環節。”
無視科學害人命
9月16日,美國衞生與公眾服務部宣佈,分管公關事務的助理部長邁克爾·卡普託休假60天。此前,卡普託被媒體曝光企圖干預美國疾控中心發表涉及疫情數據的報告,後又在社交媒體上信口開河,指責疾控中心縱容學者組建“抵抗勢力”企圖影響大選,結果引發抗議並被迫道歉,衞生與公眾服務部隨後宣佈了其“休假”消息。英國《金融時報》分析,此事顯示美國衞生系統內不懂科學的高官與醫學專業人士之間的關係日益惡化。
對病毒危害輕描淡寫,抗拒公開場合戴口罩,無視證據與專業知識,信口開河發表虛假信息,將科學問題政治化……部分美國政客在疫情中的反智表演,不僅加劇了疫情管控難度,也對美國社會的反智、反科學風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有着175年曆史的《科學美國人》雜誌在其10月號網絡版上發表社論指出,雖然疫情會給所有國家帶來壓力,但白宮“拒絕接受證據和公共衞生措施的做法”在美國“是災難性的”。白宮排斥證據和科學,“一直在嚴重損害美國及美國人民的利益”。
分析人士進一步指出,美國政府在應對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涉及嚴肅科學事務的議題上的反智表現,背後充斥着赤裸裸的政治算計。然而,這種政治算計卻讓美國民眾的生命安全暴露於危險之中。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柳絲
編輯 楊萌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