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網站:環保不作為也是一種污染

9月6日,第二輪第四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公開通報了7個典型案例。從通報看,7個案例都涉及不作為、慢作為,不擔當、不碰硬,甚至敷衍應對、弄虛作假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

比如,四川省遂寧市有關部門不作為、亂作為,監管嚴重缺失,放任有關企業長期以“土壤改良”之名非法處置污泥。有關企業被羣眾投訴14次,仍不按規定查處違法行為,導致企業有恃無恐、問題愈演愈烈。比如,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機磚廠取土坑變身垃圾填埋場,當地接到反映後未經認真調查即認定該問題不屬實,僅督促土地使用者平整土地覆蓋土層,恢復原地貌。長春市有關部門甚至出具“此處只用於建築垃圾、建築殘土回填,不存在生活垃圾”的虛假證明,試圖矇混過關。再如,中國有色集團下屬大冶有色公司環境污染嚴重,整改工作避重就輕,冶煉廠採用向沉澱池投加鐵粉和雙氧水的應急措施進行“整改”,卻不解決設施建設不規範、雨污管網老舊破損等根本性問題。

中央環保督察發現的種種亂象,根源上是一些領導幹部和有關部門政治站位不高,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必須不折不扣落到實處。然而一些地方、企業思想上認識不到位,政治敏鋭性不強,不對標中央要求,貪圖短期經濟效益,對於羣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不敢擔責,觀望應付、心存僥倖、行動遲緩,表面整改、虛假整改,以致“整改”不斷,污染不停。

產生亂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對環保整改的日常監督監管不到位,壓力傳導不足。少數地方滿足於整改方案印發了、任務分解了、簽字背書了,就是不看實際行動、實際效果怎麼樣,從根源上徹底解決了沒有。督查不到位、監督整改不力、考核不嚴格,最終必然導致隱患長期存在,或變個形式潛滋暗長。各地不能只等到中央環保督察來發現問題、通報問題、督促整改,更不能陷入上級查一查就好轉一下、不查就老樣子的惡性循環。要強化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和相關地方、部門監管責任,加強對整改的監督檢查,層層傳導壓力,對突出環境問題解決不到位、羣眾不滿意的絕不放過。

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不擔當、不作為、慢作為是更嚴重的污染。各地都應當從通報的案例中汲取教訓,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增強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自覺性主動性,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佈局優化,守好生態環保底線。對於環境污染問題,動真碰硬、盯住不放,從嚴、從快、從實、從細抓好問題整改,高標準推進生態修復、保護、提升等工作,對整改中走形式、打折扣、搞變通的,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追究責任,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成效回應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蘭琳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7 字。

轉載請註明: 中紀委網站:環保不作為也是一種污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