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虎嗅網 作者:李文博
燃油車還沒完蛋呢?
“決定花40萬購買燃油車的用户,很無奈,説得過分一些叫很悲慘。”
“想不明白,為什麼還有人買油車,這是多懷舊才會買油車。”
“絕大多數人在開過電動車後,再去開燃油車,不會適應的。”
“這個時代再買燃油車,像智能手機時代買功能機。”
“燃油車,不配做電動車的對手。”
過去一年,你一定通過各種媒介途徑,或多或少地聽到、看到過這些,造車新勢力創始人們對傳統燃油車發出的“電動暴論”。
倘若再花點時間打開一些知識類網站或汽車公眾號,你會發現“內燃機都搞100多年了,沒什麼花頭”、“電比汽油乾淨多了,電動車才是未來”、“全球都禁售燃油車了,淘汰內燃機是大勢所趨”等論調長期佔據着議題主脈,一些嘲諷值頂格的評論足以讓還在為內燃機鼓與呼的“頑固分子”瞬間破防:
“這都2022年了,您還琢磨燃油車呢。”
與清潔、綠色又先進的電動車相比,內燃機被定性為“過時”,和“落後”直接畫上等號。再配合全球各國政府爭前恐後公佈退市時間表把氛圍拉滿,燃油車似乎連看到明天日出的機會都剝奪了。
但燃油車的命運,真就和這些論調一樣悲慘嗎?電動車真能全面取代內燃機,就像一百多年前內燃機取代蒸汽機那樣嗎?
我們先從一條新聞説起。
禁燃油車,但不禁油箱
10月27日,德新社報道稱,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談判代表達成協議:從2035年起,所有裝載汽油和柴油內燃機的乘用車和商用車,不能在歐洲區域銷售和註冊。
“殺死”燃油車是歐盟“減碳55”一攬子立法計劃的一部分,目的是到2030年將對氣候有害的排放量較1990年時減少55%,並在2050年實現氣候中和。
相比其他國家大多將禁售範圍鎖定在乘用車,歐盟此次特意將外延拓展到了商用車,我們都知道,一台燃油載重貨運集卡的碳排放量遠遠大於一台福特福克斯。
表面上看起來,該銷售禁令態度堅決:規劃清晰,步驟明朗。事實上,這更像是一項“公佈了,但又好像沒公佈”的應試產物。原因有三:
第一,歐盟委員會給銷售禁令留了時間後門。大家約定三年後,即2026年重回談判桌,再次審議油電混合動力車是否屬於禁售車型。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油電混合動力車配有油箱,加油才能跑。
第二,歐盟委員會給“小眾”車企留了生存後門,2022年7月29日凌晨,歐盟27國環境部長在長達16個小時的談判後,就該計劃達成協議。但會議也同時豁免了年產量少於1萬輛的超豪華汽車公司,他們只要在2035年底轉投新能源陣營即可,這就是著名的“法拉利修正案”。
第三,歐洲市場沒有在這場世紀審判中,提前宣判燃油車的“死刑”。儘管9月歐洲的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再度突破25萬台,刷新年內最好表現。
但與去年相比,歐洲主要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沒有突破性增長。以德英法三國9月銷量為例:德國乘用車銷量22.4萬台,新能源車7.3萬台;法國乘用車銷量14.1萬台,新能源車3.4萬台;英國乘用車銷量22.5萬台,新能源車5萬台。
歐洲汽車製造協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純電動車的新車註冊量為233,413台,佔比只有9.9%,內燃機車型的市佔率超過90%,即便去掉插混(8.7%)和油混(22.8%),純燃油車依然是不折不扣的主流之選。
在放棄佔據90%份額的燃油車市場,和全身心投入只佔10%的純電市場之間,聞風而動的各家汽車公司給出了自己的路徑選擇。
通用汽車計劃2035年在全球停止銷售純燃油車,2040年努力實現碳中和目標;福特汽車稱到2030年之前,歐洲銷售的新車全面切換為純電動汽車,林肯品牌2022年全面停售停產純燃油車;
奧迪表示2033年逐步停產純燃油車;大眾集團承諾最遲從2033年開始在歐洲完全停產純燃油車。奔馳計劃2030年前在條件允許的市場,全面電動化;
捷豹於2025年成為純電動汽車品牌,只生產和銷售純電動汽車;沃爾沃於2030年實現全面電動化,只銷售純電動汽車;
日產汽車2025年後純停售純燃油車;本田汽車2040年全面停售純燃油車;豐田汽車計劃2030年在中國、歐洲、北美等地區實現100%純電動。
這些“支持派”汽車公司的“禁燃”態度有兩個特點:第一,大公司只幹掉純燃油車,保留混動車,既享受了電動化輿論熱點紅利,又給整體轉型留有餘量;第二,小公司更強調純電,燃油車時代銷售體量本就不大的他們,死磕燃油車只會加速自我滅亡。
相比“支持派”的雞賊,“反對派”的頭就鐵了很多。
比如寶馬集團CEO齊普策就公開反對設定禁售燃油車時間表的行為:“我們不希望汽油車被強迫退出歷史舞台,這是不正確的。如果突然之間,只有有錢人才配擁有汽車(電動車售價更高),那將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寶馬集團CEO齊普策
Stellantis集團首席執行官唐唯實也呼籲,歐盟應放寬2035年全面禁止內燃機計劃。“2035 年禁止銷售內燃機汽車的教條決定,會產生無法控制的社會後果。價格合理的純電動汽車還需要5到6年時間。”唐唯實説,“在向零排放汽車過渡過程中,應該讓混合動力發揮更大作用。”
Stellantis集團首席執行官唐唯實
豐田汽車CEO豐田章男也曾質疑美國加州2035年全面“禁燃”。“全球大約有10億消費者無法享受到便利的充電設施,缺乏足夠的基礎建設,將阻礙電動車的普及,建議相關部門不要限制人們購買的車輛類型。”豐田章男説。
豐田汽車CEO豐田章男
倘若整個歐洲市場真的在2035年向燃油車關上大門,那意味着從這一刻開始,歐洲汽車產業鏈洗牌按下的不是開始鍵,而是四倍速快進鍵。
首先,是電池。
對純電動汽車來説,電池是核心,也是整車中最昂貴的零件,其地位堪比燃油車時代的發動機。
歐盟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全球鋰離子電池產量中只有1%來自歐洲,66%來自中國。
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告訴我們,2022年上半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為202GWh,市佔率TOP20的企業中,中國企業15家,市佔率合計61.88%。同比增速超過100%的12家動力電池廠商中,11家來自中國。
歐洲一直是電池技術的研究基地,但卻始終不是生產基地。
2012年,戴姆勒曾在德國薩克森州生產鋰電池,堅持虧了三年後,戴姆勒關閉了這家工廠。時任戴姆勒CEO的蔡澈説:“戴姆勒曾是德國唯一自己生產電芯的公司,可我們今天意識到,完全可以在全球採購它!”
截止目前,歐洲仍然只是電池的組裝廠:電芯來自亞洲,原材料來自全球(鈷來自剛果,鋰來自澳大利亞、智利、中國),配套生產設備來自亞洲,大眾集團前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就曾抱怨,“用於電芯生產的設備,幾乎全部來自於中國。”
其次,是人才。
電動車上位代表着產業格局將被重塑,服務燃油車的工作崗位會大幅減少。歐洲汽車供應商聯合會早前發佈的一份報告中顯示,截至2040年,為了應對電動化轉型,歐盟汽車供應商不得不削減50萬個工作崗位,尤其是在2030年以後。失業人數最多的國家分別是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
最後,是基建。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曾預計,歐洲到2035年將有1.3億台電動汽車行駛在路上,因此整個歐洲需要6500萬個有效運轉的電動汽車充電樁,其中85%需要被安裝在家中。
但截至2021年底,歐洲安裝的充電樁總數為44.2萬個,只有5個國家的平均每百公里充電樁數量多於10個,17個國家的平均每百公里充電樁數量少於5個,6個國家的平均每百公里充電樁數量不足1個。
市佔份額遙遙領先,電池供給和補能體系遠遠落後,內燃機在歐洲的喪鐘,似乎還遠沒有到要被敲響的時刻。
中國車企先敲了
和歐洲車企反覆拉扯的拖沓表現不同,中國車企在“禁燃”這件事上,殺伐決斷的讓人驚歎。
今年4月,比亞迪宣佈停產燃油車,成為全球首個永別燃油車的傳統汽車公司。這不是比亞迪第一次對燃油車下殺心,早在2019年的世界新能源大會上,王傳福就提出國家應逐步禁售純燃油車,到2030年實現私家車全面電動化。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今年首次對“禁燃”公開表態,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他判斷“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初步具備了停售燃油車的條件,停售燃油車可以納入研究議事日程。”
但朱華榮很快補了一句:“插混和增程是要持續的,停售純燃油車的事情可以研究了。”
支撐朱華榮和王傳福“禁燃”的背後除了商業利益,還有一個叫“新能源車滲透率”的指標。
乘聯會公佈的9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數據顯示,該月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首次突破30%,達到31.8%,較2021年9月的滲透率提升11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滲透率提升至55.2%,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只有4.2%。
過去三個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在穩步上行,分別為26.7%、28.3%、29.7%。有觀點認為,一旦滲透率突破30%,新能源將對燃油車形成巨大沖擊,從零配件到研發,都會來一次徹底洗牌。
但有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滲透率,成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景氣度的核心指標?
要知道“滲透率”,全稱市場滲透率(Market penetration rate)本質上是一種企業發展戰略,是對市場上當前需求和潛在市場需求的比較。放到新能源車市場,是一定時間段內,新能源車在整體新車銷量中的佔比。
所以,新能源滲透率逐月拉高的背後,作為分子的新能源車銷量上漲有影響,作為分母的整體新車銷量下降也有影響,兩種效應疊加,讓滲透率的可參考價值打了折扣。
同時,中國新能源車高滲透率下,“兩頭大,中間小”的紡錘形格局相當明顯。
根據星圖金融研究院的統計,去年五菱宏光MINI EV賣了39萬台,讓A00級車型在新能源車市場的市佔率提升到27%,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對A00級市場的純電化改造。
今年上半年,A00級車在新能源市場中的佔比達到23.81%,扣除A00級車的銷量,2022年上半年的整體車市新能源滲透率為18.63%,與27%的新能源車總滲透率相比,差距明顯。
剔除A00級新能源車的原因是,它們過於便宜,完全沒有站在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正面戰場。
今年上半年,A00、A0、A、B、C各級車型中,新能源車滲透率分別為99.63%、29%、15%、24%、30%,在主流的A級和B級細分市場,新能源車的滲透率並不高,特別是在“既要又要”消費者占主導地位的剛需A級市場,新能源滲透率只有15%,是今年新能源滲透率爬升速度最慢的細分市場。
這些A級、B級車用户,並不像A00級用户那樣只考慮代步和便宜,也不像C級用户那樣不考慮成本,只注重性能和智能上的體驗。
只有當精明的A級、B級車用户徹底改變買車優先級時,討論“燃油車何時被取代”這個話題才有意義。
不信你看看來自公安部的數據: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1001萬台,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為810.4萬台,但全國汽車的保有量是3.1億台。
即便按照工業部最新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電動,燃料電池,強混)佔當年汽車總銷量的40%,也還有60%的汽車以內燃機為動力,更何況新能源車的40%裏,還有搭載內燃機的混合動力汽車呢。
從時間維度上看,中國毋庸置疑地敲響了全球內燃機喪鐘的第一響。
但從核心評價指標上看,滲透率是一個侷限性明顯、偏差較高的指數。與其猛追滲透率,不如踏踏實實地統計普及率(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汽車總保有量),滲透率狂飆並不能和普及率高畫上等號,但高普及率下的滲透率一定不會低。
寫在最後
新能源車蓬勃發展,向有些沉悶的汽車產業吹進了一股新風。但想在銷量上徹底擊倒燃油車,新能源車要做的事還有很多。加上燃油車本身驚人龐大的保有量,新能源車想取而代之,一定是個漫長無比的漸進式過程。
內燃機,作為人類歷史上動力方向最至關重要的發明之一,雖無法進入永生聖殿,但也遠遠還沒滑落到要進入博物館和私人車庫間的垂死邊緣。
拋開心甘情願為技術研發買單的嚐鮮型用户,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相比關注行業趨勢,更操心的是買車時的優惠、用車時的方便和過程中的成本。
就像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説得那樣,把新能源車技術踏踏實實做好,就沒有必要特意禁燃了,消費者自然會把傳統燃油車換掉。
所以,無論是哪國的汽車公司,沒事都別老想着給內燃機敲喪鐘,真正有資格敲鐘的是消費者。若真有心思,還不如多給電池技術研發人員敲敲鐘,好讓那些長假在高速公路排長隊等充電回不了家的人,能安安心心上個洗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