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紀雙城 李雪 魏輝 柳玉鵬】脱歐後心心念念地想展示“大國”身份的英國,在以美國為首的盟友面前又表演了一出對華“強硬秀”。3月31日,英國國際貿易大臣特拉斯在主持七國集團(G7)貿易部長會議前,一面呼籲改革“過時的”世貿組織規則,一面鼓動稱“到了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的時候”。隨後的G7聯合聲明沒有直接提及中國,但西方媒體稱,聲明中諸如“有害的產業補貼”等説法“矛頭對準中國”。同一天,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其發佈的《2021年國家貿易評估報告》中將全球多個行業產能過剩的責任推給中國,聲稱將解決這種“有害的貿易行為”。從以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為藉口推出對華制裁措施,到質疑世衞組織的新冠病毒起源研究報告,再到這次貿易上鼓動強硬,英國最近在對華問題上和美國真是有點兒“神同步”。這種亦步亦趨是真正大國該有的樣子嗎?
擔心控制權讓位於中國
英國目前是G7輪值主席國。3月31日,特拉斯主持G7貿易部長與世貿組織(WTO)新任總幹事奧孔喬-伊韋阿拉的視頻會議。路透社報道稱,英國敦促G7盟友對中國的貿易行為採取強硬態度,否則將面臨失去對國際貿易體系控制的風險,並呼籲徹底改革“過時和無效的”WTO規則。特拉斯在會議開幕致辭中表示:“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那麼全球貿易就有可能在最大國家的專治下碎片化……在這種情況下,大國覺得他們可以制定規則。贏者通吃的未來最終會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處境更糟。”
會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特拉斯對中國的批評更直白。《金融時報》報道稱,特拉斯敦促美國支持改革WTO這一艱鉅任務。她認為,任何改變都必須包括對北京採取強硬態度。“WTO剛成立時,中國經濟規模只有美國的10%,”特拉斯稱,“可笑的是,中國仍然自稱是發展中國家——這些規則需要改變。”她進一步聲稱:“現在到了對中國及其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行為採取強硬態度的時候,同時也要讓WTO現代化。在很多方面,它還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
在《金融時報》看來,特拉斯的觀點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倒是類似,特朗普也曾質疑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聲稱WTO給予中國特殊優待。路透社評論稱,自脱歐以來,英國將其經濟未來寄託在全球貿易上,加大了批評中國貿易做法的力度。許多西方國家擔心,他們將失去對二戰後國際秩序的控制,讓位於中國。特拉斯在會上稱,“從根本上説,我們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需要贏得爭奪全球貿易靈魂的戰鬥”。
“中方絕不接受英方有關官員的無端指責。”4月1日在外交部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對特拉斯的言論做出回應。華春瑩表示,西方大國是世貿規則的主要制定者,維護自身霸權、限制發展中國家發展是其一貫做法。當年中國入世談判時,他們不允許世貿規則的“籃筐”為中國而降低;今天,當中國全面履行入世承諾,帶頭維護世貿規則時,這些國家又提出要專門為中國量身打造新的“籃筐”。操縱“遊戲規則”、確保只贏不輸,這才是真正的不公平,這才真正地需要改革。
對美國亦步亦趨
這些年美國對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WTO爭端解決機制也因美國單方面阻撓上訴機構法官遴選而陷入癱瘓。在美國的阻撓下,WTO上一任總幹事阿澤維多去年無奈宣佈提前離任。面對美國的種種破壞行為,很少看到英國吭聲;而面對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實力不斷上升,英國卻緊張得不行。在分析人士看來,歸根結底,還是其西方霸權思維作祟。而英國這次帶頭表現,看起來也有配合美國的動機。
G7貿易部長會後發表一份聯合聲明。聲明並未直接提到中國,但美國政治新聞網以“G7貿易部長指責中國‘有害的產業補貼’”為題稱,世界“主要民主國家”的高級貿易官員在聲明中“將矛頭對準中國”,承諾採取集體行動,解決“有害的工業補貼”和其他扭曲市場的做法。雖然沒有提及中國的名字,但在有關產業補貼的章節中,“對中國貿易行為的擔憂顯而易見”。
G7貿易部長會同一天,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發佈的《2021年國家貿易評估報告》中也提到產業補貼、產能過剩等問題。據美媒報道,這份570頁的報告列出包括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在內的6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關於中國的部分超過30頁,僅次於歐盟部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一份聲明中稱:“中國在經濟和貿易方面採取的國家主導的方式,使其成為創造非經濟產能的‘世界頭號違反者’,鋼鐵、鋁和太陽能等多個行業持續嚴重的產能過剩情況就是明證。”
美國政治新聞網稱,這番強硬言論再次表明,儘管特朗普已經下台,但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關係仍將令人擔憂。不過“美國之音”的報道重點則是,報告肯定了上屆政府與中國簽訂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稱其“建立了強有力的爭端解決系統,可確保迅速有效地實施和執行”。
近段時間,英國似乎在對華問題上越來越跟隨美國的步調。又是藉口“新疆人權問題”推出制裁措施,又是與美國討論基礎設施計劃以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又是與美國發表聯合聲明質疑世衞報告,英國儼然有點跟着美國後面亦步亦趨的模樣。彭博社稱,近幾個月來,中英之間更廣泛的關係出現惡化,雙方因人權問題而相互實施了針鋒相對的制裁,並就香港的治理改革爆發了激烈爭吵。
編造故事展現“大國地位”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4月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英國在脱歐後越來越多地展示對華強硬的一面,主要是因為兩點。一是為了向世界展示自己還是一個大國、強國,吸引更多的關注。尤其是在香港問題上,英國自認為是香港的前宗主國,再加上國內仍沉浸在帝國夢中的極端政客鼓動,認為自己負有所謂責任和話語權。二是在脱歐之後,面對中美戰略博弈的環境,英國希望通過一些對華強硬舉動,來向美國遞投名狀。丁純認為,英國與美國之間仍有明顯不同,“英國更多時候是兩手準備,有時受美國脅迫,但總體上還是實用主義”。
《金融時報》日前一篇分析文章認為,英國對華政策是建立在矛盾之上的,一定程度上是有意為之。一方面它想繼續撈取經濟好處,不想危及中國的投資和貿易;另一方面,編造故事,讓自己位於“爭取自由秩序鬥爭”的中心。
對於脱歐後的英國來説,這似乎也是其展現“大國地位”的方式。然而這中間的平衡未必能把握好,英國一系列充滿敵意的做法,已給對華關係造成嚴重衝擊。英國廣播公司3月31日報道稱,由英國組織的一場關於氣候變化的會議,似乎成了與中國持續爭吵的最新受害者。當天,35個國家通過視頻參加由英國主辦的氣候與發展部長級會議,美國、印度等參加會議,但值得注意的是,受到邀請的中國並沒有參加。英方稱,此次會議是今年晚些時候在格拉斯哥舉行的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的“關鍵時刻”。英國能源與氣候情報部門官員布萊克説:“在沒有中國參與的情況下舉行部長級會議並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