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越老兵楊傳錄:出征前每件衣服上都寫上血型家庭地址和姓名

記者 李培樂 通訊員 李正偉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週年,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的今天,軍人始終是人民心中當之無愧的“守護者”。現在我們已經遠離了硝煙瀰漫的戰場,卻不能忘懷那些曾經英勇奮戰、捨生忘死的革命先烈和老兵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身邊的抗美援越英雄——楊傳錄。

抗美援越老兵楊傳錄:出征前每件衣服上都寫上血型家庭地址和姓名

在濟南市平陰縣洪範池鎮前楊河村,記者見到了楊傳錄老人。他今年已經74歲了,但身體硬朗,思維敏捷。雖然老伴兒已去世多年,獨居的他仍把家裏收拾得乾淨整潔,他告訴記者,這是軍旅生活留下的習慣。

抗美援越老兵楊傳錄:出征前每件衣服上都寫上血型家庭地址和姓名

“我是1964年12月參軍,當時只有17歲,實際上是16週歲,初中畢業才兩個來月。我就是願意當兵,結果比我大好幾歲的沒驗上,我就驗上了。”楊傳錄説,當時驗兵順利通過,與他個子長得比較高頗有關係。

抗美援越老兵楊傳錄:出征前每件衣服上都寫上血型家庭地址和姓名

“我幹過無線電報話員,幹過偵察員,因為我有文化又把我弄到炮班當了主要炮手。”1966年,楊傳錄便隨部隊開進了越南,駐紮在安沛省境內,擔負着安沛至老街一線的對空防禦作戰任務,保護火車站、飛機場及鐵路幹線的安全。

“我記得很清楚,1966年2月4日出的國,出國之前,寫血書,寫請戰書,寫遺書,臨走的時候指導員做戰鬥動員, 就給我們説明了,咱當兵就是為了打仗,就是保衞祖國,就是保衞家鄉人民,打仗就別怕犧牲。那個時間就完全和家裏隔離開了,出國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每一件衣服上都寫上血型、家庭地址、個人的姓名,誰犧牲之後都是遺物。”

到達越南後幾個月內,楊傳錄和戰友們首先需要克服的是生活環境,那裏氣候濕熱,晝夜温差大,蛇蟻蚊蟲猖獗,很多戰士都病倒了,但每天要應對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由於戰力懸殊,楊傳錄他們採用游擊戰術,打完一次陣地戰就要帶着高炮連夜轉移隱蔽。

“白天打仗,晚上就轉移,不轉移的話讓飛機找到就吃虧。這一黑天就別想歇歇,連人加車一起上轉移高炮,當時陣地到處是山,上去以後,馬上修路、挖炮掩體,偽裝炮,做好這些就到了凌晨三四點鐘了,人稍微歇一歇,又得要打仗,天天就是這樣。”

1966年5月31號,對於楊傳錄來説,是個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的戰鬥是楊傳錄所在部隊入越作戰以來碰到的最激烈的一仗。

“2點來鍾開始發警報,敵人的飛機已經到了90公里之外了,大家趕快上炮位準備戰鬥,敵人的飛機架次非常多,這個高炮還沒轉過來,後邊的飛機已經跟上來了,敵人的飛機一架次一架次地往前跑,在天上和黑老鴰似的。當時,光扔到陣地周圍不響的炸彈,就裝了兩三汽車,炮管都打紅了。”楊傳錄説,戰鬥的時候,離他有50米的地方,一個重型炸彈爆炸,“當時把我的炮身炸成了窟窿,瞄準鏡也被炸飛了。我戴的鋼盔,穿的帆布衣服,都壞了,把我炸昏了。”説起當時的慘烈,楊傳錄沉默了一會説,“昏過去後一會醒了過來,爬起來再打。即便只剩下一個人,也要戰鬥下去。”

楊傳錄説,那一次戰鬥持續了三個多小時。據相關資料,當時美軍出動直接參與戰鬥的飛機有70架,被我軍擊傷擊落26架,沉重打擊了美軍的囂張氣焰。那一戰,我軍的傷亡也十分慘重,楊傳錄也身負重傷。

“我是腿骨斷了,還有耳朵也震聾了,右肺到現在還有彈片呢,沒取出來。腿上現在還有三個彈片,當時沒取出來,條件達不到。”

18歲的楊傳錄在這次戰鬥中因英勇頑強,表現突出被評為“特能炮手”,並榮立三等功。他入越11個多月,共參與大小戰鬥30餘次,後因傷勢無法繼續適應部隊生活,最終於1968年復員回鄉。回鄉後的他又考取師範,進修大專,當了一名教師,紮根基層二十餘年,潛心孕育桃李,為教育事業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抗美援越老兵楊傳錄:出征前每件衣服上都寫上血型家庭地址和姓名

2019年,濟南市平陰縣委縣政府授予他“最美退役軍人”的榮譽稱號,他也把自己參加戰鬥的軍功章、紀念品等都捐贈給了平陰縣退役軍人事務局。

“我考慮的是,通過捐贈給政府,政府能夠用這些物品教育後人,讓更多的後人能夠知道老一輩通過打仗得來的果實也是不容易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9 字。

轉載請註明: 抗美援越老兵楊傳錄:出征前每件衣服上都寫上血型家庭地址和姓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