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錦屏:古城下的“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綜合

近年來,錦屏縣公安局隆裏派出所汲取錦屏文書“契約精神”的精華,集聚傳統民俗規約“教化”的正能量,把警務室建在村寨裏,把“議和組”請進警務室,引導羣眾將“村規民約”變為“自治合約”,讓“楓橋經驗”不斷煥發出新的實踐意義和新時代價值,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楓橋經驗”創新發展之路。

隆裏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為全國首批100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被貴州省委評為全省脱貧攻堅先進黨組織、被黔東南州委評為全州脱貧攻堅先進黨組織,隆裏派出所華寨警務室被貴州省公安廳命名為全省公安機關“文明示範窗口”。

“華寨經驗” 在和諧的氣氛中化解矛盾

隆裏鄉華寨村轄3個自然寨4個村民小組,有229户917人。如何破解農村社會治理難題,隆裏派出所與華寨村支兩委開動腦筋,學習借鑑“楓橋經驗”的成功做法,努力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

把警務室建在村民的家門口,面對面服務羣眾,把“勸和室”設在警務室中,把“勸和組”請進警務室,使警務室真正成為民警駐村工作的“落腳點”,掌握社情民意的“信息點”,矛盾糾紛的“化解點”,搞好治安防範的“值勤點”,為羣眾排憂解難的“服務點”。

探索“合約管理”。把警務室工作積極融入當地民風民俗,通過多次醖釀討論,村民認可的“華寨村民自治合約”實施。“合約”鐫刻在石碑上、寨門豎立“合約柱”、街頭巷尾畫“合約牆”、懸掛合約宣傳牌,並籌資修建了“合議亭”作為合約自治的專門場所,構建了“碑、亭、室、柱、牆”為載體的“合約”式社會治理文化體系。

為使“合約”能有效執行,警務室民警指導村裏成立以村治保會成員為主體的“勸和組”。誰家有糾紛,勸和組人員就到誰家去吃“勸和飯”、唱“勸和歌”、掛“勸和匾”,通過羣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和諧的氣氛中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調解成功率達100%。

據瞭解,華寨村先後被貴州省委、黔東南州委命名為“五好基層黨組織”,貴州省文明委授予“十佳和諧村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少數民族社區學習”重點項目,被評為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

共建共治共享 實現“平安不出事”

隆裏派出所積極推進“天網工程”、“雪亮工程”,在轄區進出鄉主幹道設置卡口三處,在各村進出口要道及村內主要路口安裝有天網和雪亮工程監控探頭,通過應用現代化的科技,強化信息化治理手段,深化拓展集人像比對、號牌識別、高清監控等為一體的“物聯網+社區農村警務”,強化大數據監測預警和有效管控,避免發生重大刑事案件,提升智慧安全防範水平和利用現代新媒體技術打擊違法犯罪的能力。

作為一個被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的隆裏古城、憑藉着豐富的文化和淳樸的民風,每年遊客人數不斷攀升。在“華寨模式”引領下,隆裏派出所充分調動羣眾參與維護社會治安的積極性,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在組建“華寨勸和組”的基礎上,先後在全鄉組建了“古城義巡隊”“龍里司議事組”“榜上先鋒隊”等治安類社會公益組織;依託村支兩委,組建成集人民調解員、治安信息員、法制宣傳員、交通安全員、義務防消員、搶險救災員“六員”為一體的多功能巡防調處治保工作組織,湧現出“古城大叔”“五老勸和”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平安類社會組織,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積極探索創新實踐新時代“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牢記為民服務宗旨 做到“服務不缺位”

“楓橋經驗”是公安機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在新時代的最新詮釋,而做好服務羣眾工作是“楓橋經驗”的核心意義和價值追求的最終落腳點。

圍繞民生關鍵小事,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強化“一證辦”“一網辦”,方便羣眾“就近辦”“自助辦”。針對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留守老人多等偏遠村寨,通過預約、代辦、上門等方式延伸服務觸角,切實打通服務羣眾的“最後一公里”。

隆裏派出所通過建立網絡社交軟件、網站等方式設置網上警務室。推出微信公眾號及qq號,及時發佈警務動態、治安宣傳、證照辦理等信息。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設置辦事點,使98户、406名搬遷羣眾在家門口就能“就近”“一次”辦理户籍業務。

錦屏縣公安局隆裏派出所積極踐行服務宗旨意識,傾心關愛特殊人羣,帶給他們黨和政府的温暖,有效融洽警民關係,努力用心、用情去服務居民,不斷提升了轄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劉芳俊)

--------------------------------------------

點圖直達【人民網策劃】“綠”動貴州,點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