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釘子户”,這是一個跟隨拆遷一起發展起來的專有名詞。顧名思義,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本該拆遷掉的房屋沒能走成,它們深處鬧市或是開發區地段,像一顆釘子一樣突兀,給城市建設和施工帶來了嚴重困難。
很多人以為拆遷是現代人發明的事物,所以釘子户怎麼着也是現代的產物。其實不然,雖然拆遷起源於現代,但釘子户誕生的時間,比拆遷要早得多。
而早在19世紀末的德國,就有了釘子户這麼個説法。事情是怎麼回事呢?1888年,普魯士大帝威廉二世上台,其在位期間,鐵血治國,不但將經濟搞得有聲有色,國防軍事力量也是節節高升,年輕的威廉二世可以説是意氣風發,年輕有為。
而威廉二世之所以治國有道,主要原因是他喜歡讀書。他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就是休息時一頭扎進書房裏能讀上個半天。
也是因為威廉二世喜歡讀書,才導致了後來這個釘子户的誕生。原來,威廉二世為了更方便自己閲讀,想在自己行宮柏林波茨坦皇城邊上建造一個豪華書房,專門供自己閲讀。而書房建成之後,威廉二世進去的第一天就出了岔子。
眾所周知,閲讀這種東西,環境十分重要,而環境因素裏的重中之重還得是清靜。閲讀的人是受不了半點噪音干擾的,威廉二世也深諳此道。
而威廉二世沒想到,書房對面正對着一個風車磨坊,每天一到他的讀書時間,對面的磨坊就開始嘎吱嘎吱地工作,攪得威廉二世一個字都讀不下去。
於是,威廉二世派官兵去轟走那個磨坊主。沒想到磨坊主是個60歲的倔老頭,看到官兵來了,他理直氣壯地説道“我家祖祖輩輩都在這裏養家餬口,為什麼新國王來了,我就要搬走?他嫌這裏喧鬧,那他搬走好了。”
官兵們聽到這話都呆了,以為這個老頭有啥強硬的後台撐腰,都不敢輕舉妄動。不過,接下來老頭底氣十足地説出“俾斯麥首相十幾年前就頒佈了法典,保障居民的權益,你們不能欺人太甚。”
聽到這話後,官兵們就放心了,直接抬走了老頭,還強行關閉了他的磨坊。老頭出於無奈,直接將威廉二世告上了德國最高法庭。
當時法官就問了老頭一個問題,就是書房和磨坊哪個修在前,那個修在後。老頭説是磨坊在前,於是,法院就裁定要搬的是書房,不是磨坊,老頭贏得了官司。
判決下來後,威廉二世怒不可遏。欲要直接違抗法院判決,治老頭的罪。這時,首相俾斯麥站了出來,義正言辭對威廉二世説“要想讓德意志帝國更加強大,國王就必須起帶頭作用,倘若國王都不遵守法律,那麼在未來,德意志的法律將會變成一紙空文。”
威廉二世最終還是放棄和老頭對抗,乖乖將書房搬走了。而這座磨坊也一直被後人保存了下來,如今矗立在波茨坦皇城邊上。幾經風雨,象徵着德國法律對所有公民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