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悉尼8月19日電 通訊:我從中受益,因此我樂於分享——澳大利亞人施皮格爾曼的中醫情緣
新華社記者郝亞琳
位於澳大利亞悉尼東部的波茨角是一個時髦前衞的社區。商業中心地帶一棟白色五層小樓裏,有一間中醫針灸診所,丹尼爾·施皮格爾曼就在這裏坐診。
施皮格爾曼是土生土長的澳大利亞人。日前在接受採訪時,他告訴記者,他與中國文化結緣於十幾年前。當時,他到中國看望在上海復旦大學學習中文的妹妹。“那是我第一次去中國,我對那裏的一切都很好奇,特別是中國文化。”他説。
那時,施皮格爾曼是一名搏擊愛好者,但肩部的積年傷病嚴重影響他的發揮。在嘗試了很多治療手段卻收效甚微後,他想到了中醫。通過針灸、站樁輔以西醫治療,施皮格爾曼的肩傷逐漸痊癒,他從此對中醫產生了濃厚興趣。
“那段經歷讓我大開眼界,讓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我真的從中醫中受益,我也想在西方世界分享它。”施皮格爾曼説。
他開始在悉尼中醫學院和西悉尼大學學習中醫,同時去北京同仁堂在悉尼的分店實習。一段時間後,他覺得自己有必要去中國學習。“我想學得更多更深一些,我還想學中文、中國文化,於是我申請了去中國的大學學習。”施皮格爾曼説。
他先在山東大學學習了一年的中文,又去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藥理論和實踐。他還去了武當山一年,同時學習針灸和中藥知識,有時還去山裏採藥。施皮格爾曼認為,中醫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社會也有很強的適用性。
“現代人壓力很大,常常肌肉或關節疼痛,針灸對此有很好的療效。不僅是針灸,我相信中醫的理論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有益於人體健康,因為它講究自然更替、季節流轉。如果你常年作息不遵循自然規律,就容易引發健康問題。”他説。
由於他的患者多是澳大利亞本地人,施皮格爾曼在同患者交流時,會用一些解剖學的概念或是形象易懂的比喻去解釋自己的治療方式,比如將筋脈比喻為河流,不通則痛。針灸的實際效果也讓很多患者放下了成見。“我有不少患者剛開始都抱着懷疑的態度,但經過治療他們會感到身體發生一些變化,也會和我分享自己的感受。”施皮格爾曼説。
施皮格爾曼有一個做了很多年的、介紹中醫和相關文化背景的播客,最近他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也開了賬號,準備將自己在中國的一些學習交流所得放上去,他還考慮繼續去悉尼大學學習,研究與中醫藥相關的中國古代典籍。
“中醫的一些理念有特定文化內涵,需要了解中國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但也有很多內容是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同樣可以理解和適用的。”他説。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