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輿情調查中心最新民調發現:中國發展讓年輕人更加自信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乾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在報告結尾部分向青年殷切寄語。中國的不斷髮展和實力提升,不僅給了廣大青年更廣闊的舞台,還提升了他們面對西方國家時的自信。《環球時報》旗下環球輿情調查中心連續兩年的數據顯示,“平視”乃至“俯視”西方的中國年輕人比例持續上升,中國在社會治安、歷史文化等領域的優秀表現,是他們自信的重要來源。

環球輿情調查中心最新民調發現:中國發展讓年輕人更加自信

中國年輕人“西方觀”變化

超九成年輕人“平視”或“俯視”西方

今年9月23日到30日,環球輿情調查中心對中國100多個城市年齡在14歲到35歲之間的年輕人展開問卷調查。此次調查通過樣本庫會員在線填答問卷的方式收集數據,共收回1655份有效問卷。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年輕人越來越自信。對於“今天,提到西方國家,您的第一感覺是什麼?”這一問題,選擇“對等、平視、沒什麼感覺”等“平視”態度的受訪者(39.3%),以及選擇“沒什麼了不起、鄙視、討厭”等“俯視”態度的受訪者(54.6%),加起來超過93%。2021年,選擇這兩種態度的中國年輕人總共佔比90%。

與此同時,選擇“羨慕、崇拜、尊重、自嘆不如”等“仰視”西方態度的受訪者,呈大幅下跌態勢。今年,選擇“仰視”西方態度的中國年輕人佔3.9%,比2021年(8.1%)下降一半多。值得注意的是,環球輿情調查中心去年對“5年前提到西方國家,您心裏是什麼感覺”進行調查,當時選擇“仰視”態度的年輕人佔比37.2%。

中國的發展進步是年輕人自信的重要原因。在認同中國現在可以“平視”西方國家的受訪者中,20.8%的人認為這是中國不斷髮展、實力提升的自然結果;20.7%的人認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顯著作用,可以也應該更自信;13.5%的人表示,中國與西方在不同領域各具優勢,可以互相借鑑,而9.4%的人認為,西方國家存在的各種問題,使我們看待它們時更加客觀。

有專家對《環球時報》表示,中國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階段正是國家迅速發展的時期,中國國力的上升以及海外影響力的增強全世界有目共睹,因此這些年輕人信心的增強是很正常的。與此同時,在中國迅速強大的過程中,社會始終很穩定,民眾普遍安居樂業,而西方國家近年來卻因為政治分裂、種族主義、政黨鬥爭等動盪不斷。中西方的鮮明對比讓中國年輕人更有底氣。此外,當今世界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這使得中國年輕人能通過網絡等渠道獲取更加豐富多元的信息,讓他們對不同國家作出更加客觀的判斷。

當被問及“您認為中國在下列哪些領域中的表現優於西方國家?”時,分別有45.1%、40.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在社會治安、歷史文化領域的表現優於西方國家,超過1/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在對人權的尊重方面優於西方。

這些數據是對一些西方國家指責中國人權狀況的有力駁斥。在中國年輕人看來,一些西方國家才是暴力衝突頻發、人權狀況糟糕的代表。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國國會山騷亂讓大家清楚看到,美國所謂的“自由”“民主”“人權”,實際上是內部動盪甚至是內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沈雅梅稱,美西方所謂的“民主”“人權”等具有虛偽性,沒有在實踐中保障不同種族、不同階層的公民能夠充分行使其政治和公民權利,受益的實際上是少數白人精英羣體。相較之下,中國在更大規模上解決了更多人面臨的生存權、發展權等根本問題。從制度上來講,除了對人權的保護外,中國的優勢還在於治理的有效性,一個例子是制定長期穩定的規劃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此次調查還顯示,約兩成受訪者認為相較於西方,中國在科技和醫療衞生等領域仍有差距。對於這一結果,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表示,這反映出對於西方中國年輕一代既有自信的一面,又能看出自己的不足,而承認不足是更高層次的自信。

多因素導致對西方好感度降低

調查顯示,中國年輕人對西方國家整體好感度呈下降趨勢。對於“最近幾年,您對西方國家的整體好感程度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一問題,四成多受訪者表示好感度變差,其中1/4的年輕人對西方國家的印象“由好變差”,近20%的人“由差變更差”。只有13.7%的受訪者對西方國家好感度變好。近六成受訪者不想去西方國家,比2021年上升超30個百分點;想去西方國家旅遊的比例較2021年下降約24個百分點;想去西方國家留學或訪學的比例下降約5個百分點,不足6%。

中國年輕人為何對西方國家好感度降低?對於這一問題,選擇“有些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排擠、遏制、打壓或敵視”以及“西方國家在國際層面傲慢、雙重標準”的受訪者均超過50%;選擇“有些西方國家用強化對抗的方式干預烏克蘭危機”“西方國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力”的受訪者佔總受訪者的30%以上。此外,西方國家的國內政治問題、社會治理問題也是造成中國年輕人對西方整體好感度變差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這7個國家中,中國年輕人對美國和日本的好感度最差,其中72.1%的受訪者對美國好感度“差”(含“較差”和“非常差”),70.1%的人對日本好感度“差”。有專家表示,中國年輕人對美日印象差是可以理解的。自從把中國定為“主要威脅”後,美國“逢中必反”,這必然招致中國年輕一代的反感和憤怒。而日本甘做美國在亞太地區製造動盪的推手,試圖破壞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更使中國年輕人對美日兩國沒有好感。

要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在對西方國家好感度變差的受訪者中,43%的人表示這是因為“有些西方國家對中國搞意識形態對抗”。環球輿情調查中心對此展開進一步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中西方在意識形態領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或衝突,18.1%的人認為中西方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或衝突比較顯著,還有兩成多受訪者認為不存在矛盾或衝突。值得注意的是,超七成受訪者認為美國故意挑起中國和西方國家的矛盾。

“現在中國同美西方的意識形態對立比幾年前更為尖鋭。”楊希雨分析説,隨着美西方遏制中國的戰略投入越來越大,利用意識形態問題干涉中國內政,抹黑或攻擊中國的動作越來越多,而中國對此作出回應和反擊,“根本原因不在於我們,因為真正具有侵略性的是西方的意識形態”。

根據此次調查結果,38.9%的受訪者認同“西方文化滲透”中國的説法,其原因主要是“西方文化本身更具擴張性、對抗性”或“這與西方國家經濟發達伴隨而生”;23.1%的人反對這一説法。

在過去數十年裏,西方媒體以煽動性以及誇大事實的報道操縱輿論,成為西方國家對其他國家進行意識形態侵略的工具,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在此次調查中,近四成受訪者認為西方媒體涉華新聞報道偏負面;30.2%的人認為西方媒體涉華新聞報道“正負參半”;只有不到兩成的受訪者認為西方媒體的涉華新聞報道偏正面。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瀋陽表示,西方媒體在有關中國的話題上有時報道不夠深入和客觀。如果要讓世界看到更全面、更立體的中國,不被某一種極端的聲音所主導,那麼首先就要加強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交流,讓研究者、民眾等開展多層次、多方面的交流,用事實給予不實報道最有力的反擊。楊希雨則認為,不管西方怎麼污衊,我們都應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始終凝心聚力,向着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前進。

應持續推進中外文化交流

專家普遍認為,在中西方意識形態衝突日益加劇的當下,仍應持續推進中外文化交流。對於“您認為中國近段時間應該重點加強與哪些西方國家(以及組織)的交流與溝通?”這一問題,近四成受訪者選擇歐盟,緊隨其後的是澳大利亞(33.1%)、英國(31.7%)、新西蘭(28.6%)、加拿大(26.8%)、美國(26.6%);選擇日本的人最少,僅佔總受訪者的15.1%。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中國年輕人之所以認為中國近期最應該與歐盟加強溝通,部分原因是歐盟的“能見度”在中國有所提高。除此之外,歐盟在對外關係以及國際事務中展現更多的是軟實力,這可能是中國年輕人對歐盟認同度比較高的原因之一。崔洪建稱,在和歐盟的溝通中,我們要堅持合作對話,同時保持耐心和定力,本着求同存異、文明互鑑、經驗共享的原則進行全方位交流。

對於如何向西方同齡人介紹中國社會與文化,超四成受訪者表示可以通過推薦美食和分享影視作品。選擇“分享中國的文學作品”“推薦他們關注中國媒體的報道”“給他們贈送藴含中國文化特色的禮物”“教他們象棋、書法等中國傳統藝術”和“邀請或陪同他們在中國旅遊”的佔比均超過1/3。

在加強中西方之間交流與理解的做法中,“通過社交媒體賬號主動發聲”的做法最受年輕受訪者認可,約37%的人選擇這一做法。對“海外華僑華人、留學人員、志願者以及在海外的中資企業積極參與對外交流和合作”以及“開展媒體合作,推進對雙方多元、立體的報道”的認可率也比較高,分別有35.8%和35%的受訪者選擇這兩種做法。

有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和西方的交流過程中,我們既要“走出去”,也要“請進來”,這樣才能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走出去”是多維度的,可以是人、社交媒體、輿論或創作,讓其他國家的人民從不同的角度看到更真實的中國;“請進來”也是多維度的,讓外國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來中國訪學、旅遊,通過生動活潑的文化交流感受中國變化,從而增進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瞭解,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楊希雨認為,中國應該通過“巧實力”來加強和其他國家的交流溝通,“善於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這對中西方交流有着十分積極的意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71 字。

轉載請註明: 環球輿情調查中心最新民調發現:中國發展讓年輕人更加自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