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車大夫”成長記

偌大的檢修車間裏,一輛修長的動車組列車靜靜停靠着。在軌道與車體間的狹小縫隙間,一個穿着藏藍色工作服的瘦高個,正打着手電筒嫺熟地檢查動車零部件。手電強光映襯着他鋭利的雙眼,彷彿任何瑕疵都逃不過他的如炬目光。這是10月20日,記者在合肥南動車運用所檢修車間看到的場景。這位瘦高個就是該所“90後”地勤機械師馬麒翔。

2016年大學畢業後,馬麒翔進入合肥南動車運用所擔任機械師。從最基礎的認識動車組零部件學起,不到一年,他就成為一級檢修崗員工中的後起之秀。 2019年,表現突出的馬麒翔經培訓選拔,轉任診斷工程師。診斷工程師被稱為“動車大夫”,主要負責動車組故障處理、作業協調、質量分析等技術攻關,需要實時掌握動車組每個零部件狀態,任務重、責任大、強度高。不過馬麒翔絲毫沒有畏難情緒:“我喜歡挑戰,喜歡解決問題。 ”

在新崗位上,馬麒翔一面補缺補差、加強業務學習,一面敢於實踐、嘗試解決問題。一次,動車組駕駛員報告,列車疑似存在停放制動故障。馬麒翔和同事們在常規檢查後卻沒發現異常。 “必須從細節着手,系統排查,不放過每個疑點。 ”馬麒翔説。他對照電路圖,將各環節逐一“拆解”,連插座中的插針都卸下來一一排查。經徹夜奮戰,大家終於在一個很不起眼的角落裏發現了故障點併成功修理。

檢修工作經常面對突發情況。去年9月,1輛列車臨近出庫點時,突遇安全預警提示。緊接着,又有2輛列車報出相同故障。 “按常理,幾輛車不可能同時、同環節出問題。必須馬上排查!如果大面積出故障,將直接影響國內鐵路線路正常運行! ”馬麒翔告訴同事們。他果斷安排調度換車,在最短時間內逐一檢查所有可能出錯的環節。很快,他分析出故障原因:“使用電腦連接驗證”這一傳統操作可能引發靜電,進而影響整個系統。按這一思路,馬麒翔與同事們抓緊排除了故障,保證了列車正常行駛。

“事實證明傳統操作存在明顯不足,只有改進技術環節才能確保不再發生類似故障。”這次檢修過程讓馬麒翔念念不忘。之後一個多月,在結束日常繁重工作後,他毅然放棄休息時間查資料、想方案,並積極與領導和同事們討論總結。不久,經反覆試驗,他和同事研發出“CRH3型動車組Monitor軟件測試箱”,大幅優化了技術並徹底消除相關隱患,這項創新成果很快得到應用推廣。

外人眼中日復一日、單調枯燥的檢修任務,卻是馬麒翔磨礪工匠精神、精進技術的良機。 “雖然數字化、智能化已是潮流,但有些方面機器替代不了人。”他堅定地告訴記者。今年9月,馬麒翔參加上海鐵路局集團公司動車組機械師技能競賽,取得3型車個人第一名、個人全能第三名的佳績。“動車組每一次安全運行,都離不開團隊努力。這次我只是代表大家獲得了榮譽。 ”他謙遜地説。(記者 殷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3 字。

轉載請註明: “動車大夫”成長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