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綱要》在通道及樞紐佈局中,上海、廣州、重慶、天津四個港口城市,被直接提到的次數為17次、10次、10次和9次。上述港口城市均位於我國重要經濟增長極,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佈局的重點,連接多條交通主軸、走廊、通道,是所在經濟區域內港口羣發展的核心依託。
文│劉長儉
2020年11月3日,上海洋山港集裝箱碼頭(王翔/攝)
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
《規劃綱要》提出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水運佈局方案,明確了國家航道網和全國主要港口。國家航道網由國家高等級航道和國境國際通航河流航道組成。其中,“四縱四橫兩網”的國家高等級航道2.5萬公里左右;國境國際通航河流主要包括黑龍江、額爾古納河、鴨綠江、圖們江、瑞麗江、瀾滄江、紅河等。全國主要港口合計63個,其中沿海主要港口27個、內河主要港口36個。全國主要港口將是我國港口建設與發展的重點,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要求,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急需下一步發展完善。
這些港口是重點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發揮上海港、大連港等國際樞紐海港作用,國際樞紐海港未來將着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資源配置能力的全球航運樞紐,提升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引領沿海港口轉型升級與現代化發展,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核心門户。
上述國際樞紐海港中,上海港、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寧波舟山港、廈門港、深圳港、廣州港等8個港口是我國重要的集裝箱幹線港,在我國外貿集裝箱運輸中具有重要的樞紐地位,2020年完成的國際航線集裝箱吞吐量佔全國的91.3%。
考慮國家戰略、區位優勢等因素,連雲港港、北部灣港、洋浦港三港第一次與沿海八個集裝箱幹線港一併升級為國際樞紐海港。2020年,上述三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佔全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4.1%,其中,國際航線集裝箱吞吐量佔比為2.5%;集裝箱運輸規模相對較小,但發展潛力較大,如北部灣港、洋浦港,2020年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速分別為32.2%和44.0%,而同期全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速僅為1.2%。
這些城市被多次提及
從港口城市所在通道、樞紐系統中的定位,一定程度上可看出不同港口城市未來的差異化發展機遇。特別是《規劃綱要》多次提及的港口城市,發展優勢更加突出,發展潛力也將更大。
《規劃綱要》在通道及樞紐佈局中,上海、廣州、重慶、天津四個港口城市,被直接提到的次數為17次、10次、10次和9次。上述港口城市均位於我國重要經濟增長極,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佈局的重點,連接多條交通主軸、走廊、通道,是所在經濟區域內港口羣發展的核心依託。特別是重慶作為西部地區的港口城市,是成渝經濟區重要的對外開放窗口,擁有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通道、中歐班列等優勢,未來將面臨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2020年,重慶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佔川渝地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81%,樞紐地位突出。
《規劃綱要》在通道及樞紐佈局中,深圳被提及8次,青島、武漢、長沙被提及6次,南京、大連、廈門被提及4次。上述港口城市在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中的地位也十分突出,在區域港口羣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其中,深圳、青島、大連、廈門四個港口是《規劃綱要》明確的國際樞紐海港。武漢、長沙,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羣的重要港口城市,在港口樞紐地位提升、服務功能拓展、現代物流功能完善等方面面臨新機遇。
這些地方有短板
雖然國內這些重點港口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方向和重點有所側重,但與新時代新要求相比,特別是《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要求相比,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短板和差距,主要體現在:航運現代服務功能仍是短板,船舶登記、航運金融、航運保險、海事仲裁等高端服務能力依然欠缺;全國主要港口,特別是國際樞紐海港,在國家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樞紐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內河航道佈局仍不完善,航道等級總體偏低,這將是決定南京、武漢、長沙、重慶等港口功能拓展和服務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基於上述原因,未來港口城市需重點完善幾個方面:
推動所在區域構建協同高效的港口羣。突出重點,着力打造航運樞紐和國際物流中心,加快集聚現代航運服務要素,構建對外開放和政策創新新高地,提升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
強化綜合運輸樞紐功能。加強集約化、規模化公用港區建設。強化主要港口集疏運體系規劃建設,做好港口與城市交通的協調,建設暢通、可靠的集疏運體系,加快多式聯運發展,促進臨港產業集聚集羣。
加快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以國家樞紐海港,特別是國際航運中心為重點,完善船舶和航運交易市場體系,規範發展船舶交易、拍賣、評估、諮詢,加快航運金融、保險、仲裁、信息、人才等高端服務業發展。
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重點完善保税區、工業區、出口加工區以及保税港區等產業園區發展,形成港口、物流園區、城市互為依託、互融共生的發展格局,強化港口發展的城市軟環境配套。
發展智慧、綠色和平安水運。加強科技創新,全面提升港航信息化水平,推進新一代自動化碼頭、堆場建設改造,推動內河港口設施裝備和運輸船舶智能化。高效利用港口資源,發展綠色港口,提高鐵路、水運集疏港比例。落實港口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建立港口安全雙重預防機制與應急保障聯動協調機制,提升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應急能力。
(作者系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經濟學博士)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