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馬蕭林:加強新中國城市街區遺產保護利用
大河網訊(記者 田凱中)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明確提出不僅要保護好中國古代的遺產,還要保護好近現代和當代重要的建設成果。
“目前,全國共劃定歷史文化保護街區970片,確定歷史保護建築4.27萬處,數量較之前有了大幅增長,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出現了一批優秀實例。”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成效顯著,但在過去的歷史文化保護工作中,還存在重視古代、輕視近現代的傾向,不少歷史文化資源沒有納入保護名錄,其中就包括新中國城市街區遺產。”
馬蕭林所提到的新中國城市街區遺產,主要建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一城市特定發展階段的歷史見證,承載了城市的集體記憶和歷史文脈。我國的城市建設目前已經進入更新階段,而新中國城市街區遺產大多處於城市的繁華中心區,保護和管理問題日漸突出。“作為新的遺產類型,新中國城市街區遺產的價值內涵和保護目標尚未形成廣泛社會共識,資源底數和保護對象範圍尚不清楚,部分重要的新中國城市街區遺產未納入依法保護範疇,保護的規範標準較為缺乏。”馬蕭林説。
為此,馬蕭林建議:
一要明確保護重點,強化法制基礎。組織各地有序開展調查認定,進一步摸清新中國城市街區遺產的分佈與保存狀況,指導督促相關部門依法制定並公佈保護規劃,完善協調機制,加強立法保護,杜絕違法違規建設和拆除行為。
二要加強整體保護,延續街區風貌。指導各地結合老舊小區、街區改造,有序開展老舊建築加固修繕,消除安全隱患,將重要街區的保護納入當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結合區域發展規劃,有序疏解人口,激發街區活力,延續歷史氛圍,與城市建設和諧共生。
三要推進活化利用,融入現代生活。指導各地加大對各街區重要文物建築和歷史建築的開放力度,將具備條件的改造為博物館、陳列館等,保留城市發展記憶,同時採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補足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穩妥推進重要街區的有機更新。
四要加強重點監測,引導社會參與。加強對重要新中國城市街區的日常管理,增強居民的自豪感和保護積極性、自覺性,組織相關領域專家深入研究新中國城市街區的本體保護、業態發展、景觀更新等問題,共同探索新中國城市街區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