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俄羅斯,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是:這國家領土好大。對於俄羅斯嗜土如命,瘋狂擴張的形象,可以説在全世界都已經形成了一個刻板印象,即俄國人對土地的執著,舉世無與倫比。
誠然,俄國人的確很喜歡擴張。不過,俄國其實在其最強盛時期,領土也沒有蒙古帝國和大英帝國大,其所佔領的領土,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發現並開發了西伯利亞的緣故,除了這片無人區之外,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俄國人的擴張能力並不十分突出。
那麼,俄羅斯自從1533年統一之後,它的擴張真的是像人們印象中的那樣,只要領土越多越好,朝四周漫無目的的進行無限擴張嗎?有沒有什麼規律可循呢?
1533年剛剛統一的俄羅斯
其實,俄帝國野心雖大,但也並不是想統一全世界的法西斯主義者,俄羅斯在其統一之後到蘇聯解體之間的這458年裏,其擴張並不是無限追求領土擴大,並且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那麼,俄國進行擴張的原因是什麼呢?
如果進行仔細分析,你會發現俄國的擴張不僅不突出,而且在全世界來講,至少比起在四大洋廣建殖民帝國的西方人,其領土擴張相當温和,除開西伯利亞,能拿得出手的大塊領土可能也只有在中亞吞併了幾個汗國,不像英法殖民帝國那樣,遍佈五大洲,四大人種都有的瘋狂掠奪。
要想了解它進行擴張的原因,也就是俄羅斯國家的底層邏輯,我們先看看這個國家的歷史。
這個國家的歷史就是,在人類五千年文明史上,它有四千年是空白,直到公元9世紀,才建立了一個基輔羅斯國家。如果這個國家被認為是烏克蘭的開端的話,則俄羅斯還要繼續往後推到14世紀,那時它的歷史剛剛開始,莫斯科是欽察汗國管轄下的一個小公國,在蒙古人的統治下嶄露頭角,後來狐假虎威,統一了羅斯各公國,而這一年,是公元1533年。
也就是説,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形成,才不到500年的時間。
蒙古人的統治給羅斯人帶來了難以撫平的陰影,統一之後的羅斯國家,三面深居內陸,一面背靠北極冰原,除了在巴倫支海有一個當時還不能使用的暖水出海口之外,基本上是一個內陸國家。而且四周沒有山川阻隔,東部面臨各蒙古-韃靼汗國的極大壓力,西部是咄咄逼人的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南部是野心極大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北部則是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控制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其國家極易受到攻擊。
在短短的時間裏,俄羅斯經歷了莫斯科被韃靼人焚燬,國君被波蘭人擁立的屈辱事件。
冷靜地察看俄國早期歷史,你會發現,這個國家只是一個孱弱的內陸國,而且,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它非常容易受到攻擊,國防能力極差,可想而知,這些如走馬燈似的侵略者給羅斯國家和民族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心理陰影。
俄羅斯的母國拜占庭帝國
所以它後來的擴張,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出於野心,而是——他們確實需要安全。
不安全感深深影響着俄羅斯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原因。
另一個因素是,俄國早期非常貧窮落後,而且深處內陸。但是,被蒙古人打斷的歷史進程是他們心理上永遠過不去的一道坎,他們還能記得在金帳汗國統治之前,羅斯人曾是接受拜占庭帝國宗主權的,而截至1533年,拜占庭帝國早已滅亡。
自己是東羅馬人的繼承者,要收復君士坦丁堡,並且要走出去,要取得出海口,是俄羅斯進行擴張的第二個因素。
説實話,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的野心確實很大。俄羅斯國家在之後的歷史中,野心也日漸增長。但是,俄國擴張的邏輯並不僅僅是野心,相反,野心是次要的,安全意識和出海口意識仍然深深刻在俄國人骨子裏。
説到俄羅斯人的出海口情結,實際上更大程度上不是野心,畢竟彼得大帝的那種遺囑沒有什麼可操作性。對於出海口的執著本質上仍出於安全考慮——即俄羅斯如果不獲得出海口,就有被重新封堵在內陸的危險,而被封堵在內陸,又將陷入四周無險可守的境地。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俄羅斯擴張了幾百年,到底擴張了什麼,又是怎麼進行擴張的。
在伊凡四世的時代,俄羅斯國家時常遭受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諾蓋汗國和克里米亞汗國等蒙古韃靼汗國的侵略和攻擊,因此這一時期的擴張基本上是出於安全考慮,必須把這些蒙古西征時遺留下來的汗國一一消滅,才能確保羅斯民族的生存。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殖民探索西伯利亞。這個階段基本上很簡單,除了一個人口只有20萬的西伯利亞汗國之外,基本上一路上是無人區,一路就衝到了太平洋。
在西線的擴張則力度小得多,佔領的地盤也少得多。如果按照歐洲傳統的歐亞分界線,即頓河-亞速海一線以東為亞洲,俄羅斯可以説與歐洲人打了幾百年戰爭,一寸歐洲土地都沒有拿到。
二戰是俄羅斯歷史上受到過的最嚴重入侵
俄羅斯的西部仍缺乏天然邊界,海陸要道被多國圍堵。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入侵都使俄羅斯付出了幾乎亡國滅種的代價,並且每次都是依靠天氣極寒而逼走敵人,從來不能有效禦敵於國門之外,於是俄羅斯的思路就是:以攻代守,弱者自強,依靠不斷進行領土擴張來擴大緩衝區,直到到達有山脈的地方為止。
這就是俄羅斯進行擴張的真實邏輯,與單純為了美酒和女人的其他帝國不同,俄國的擴張帶有一層悲情意味。
説實話,每次俄國進行擴張的時候,都是這套説法。比如要拿兩倍的土地與芬蘭互換領土,理由竟然是為了確保列寧格勒的安全。別人當然不待見,認為這是強詞奪理的訛詐。
但是話説回來,站在芬蘭人角度上這確實是訛詐,但是站在俄羅斯人角度上,還真不是為了野心胡搞,而是仍然應了那句話:他們確實需要安全。
包括東方戰線的建立,以及要求外蒙古的獨立,都是這個邏輯。它在國際上的這種做法,實在不討好,每次都招致更多的敵人,而為了面對這更多的敵人,只好進行新一輪的以攻代守,久而久之,這成了俄羅斯國家的一種悖論,漸漸地也變了味。
斯大林的東方戰線
那麼俄羅斯在西部要求擴張到天然邊界,但是始終過不去波蘭。而波蘭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因此俄羅斯在歐洲一直處於一種咄咄逼人的攻勢之中。但其實這種攻勢更多的是虛張聲勢,幾百年來俄國家領土邊界線不但沒有吃掉波蘭,反而向東退卻幾百公里,莫斯科也重新變回臨近邊界的首都。
每當歐洲方向受挫,俄國就轉向南方,先向西南的近東開始擴張,試圖收復君士坦丁堡,然而君士坦丁堡始終可望而不可及,歐洲列強為了阻止俄羅斯取得這一戰略要地,不惜聯合扶持奧斯曼帝國,結果沙皇尼古拉一世被逼自殺,俄國到底也沒取得君士坦丁堡。而列強控制這塊地方,都是為了獲得稱霸世界的野心,對於俄國而言這個野心肯定有,但是卻是附帶的——它是真想拿回它的母國拜占庭的故都。
西南方向受挫後,俄國轉向南方,開始向中亞擴張,繼續佔領中亞的汗國,直到阿富汗。
然後是遠東,俄國為了遠東的暖水港與日本大打出手,結果世人皆知,在此不再贅述。
平心而論,在獲得了中亞和遠東之後,雖然出海口仍然不滿意,但是畢竟國家安全已經沒有了問題,所以此後俄國在這些地方的邊界線基本固定下來,一直到赫魯曉夫時期為止,沒有再進行無限擴張。
但是歐洲的安全還沒有搞定,於是俄國掉頭返回西部,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試圖徹底擊敗德奧集團和奧斯曼帝國,一勞永逸地解決西部安全問題,結果超出國力極限,沙俄帝國崩潰。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
可以看到,俄國自彼得大帝時期以後,基本是按照歐洲——近東——中亞——遠東,或者説是波羅的海——黑海——高加索——中亞——遠東的順序,進行了一圈擴張,在東方基本安全無虞,但是在西方卻遭到了失敗,最後在波羅的海三國的起義和德軍對波羅的海沿岸的進攻中,國家開始瓦解,最終分崩離析。
蘇聯時期其實是這個過程的加速推演。仍然是為了安全問題,斯大林建立東方戰線,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仗,有希特勒這個瘋子在,任何人想打也得打,不想打也得打,蘇聯紅軍追出了國境線,直到佔領了柏林,也算是因禍得福,蘇聯實現了在歐洲實現了一條基本讓人滿意的勢力範圍緩衝區,冷戰得以在歐洲持續的一條基本邏輯就是——俄國人在歐洲切實感到了安全,所以不必要在歐洲發動熱戰。
蘇東集團(包含芬蘭)蘇聯最大勢力範圍
但是這個時候,因禍得福的同時又因福得禍,蘇聯在歐洲實現了安全,在世界範圍內遇到了不安全,在歐洲地盤過大導致了西方國家的聯合圍堵,蘇聯的安全問題在本已滿意的亞洲又日益凸顯了出來,為了打破封鎖,蘇聯先於二戰後在土耳其和伊朗進行試探,扶持庫爾德人,失敗後轉向中亞和遠東,與中國發生衝突,並於1979年入侵阿富汗,試圖扶持親蘇政權,打通印度洋出海口,以瓦解西方封鎖,但又一次透支了國力,1989年,已經從阿富汗撤軍的蘇聯從亞洲返回了歐洲,在波羅的海的起點,波海三國再一次扮演了俄國的掘墓人的角色。
可以想見的是,即使日後俄國復興,其邊界依然不大可能會超出1947年的勢力範圍,這條邊界曾是俄國擴張獲得的最大勢力範圍,它也是有其內在邏輯性的。
蘇德戰爭當中,泛斯拉夫主義曾經起到了作用。如果仔細觀察蘇聯的勢力範圍,你會發現它與斯拉夫人的分佈地區非常相似,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都是斯拉夫國家,至於匈牙利、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和東德,包括芬蘭,不是處於這些斯拉夫國家中間就是靠近這些國家,事實上,它們多少都帶有斯拉夫成分,包括東德。就像西德總理阿登納那句半開玩笑的話一樣:“剝開一個普魯士人,裏面是一個忘了自己祖先是誰的斯拉夫人。”因此,在歐洲其他地方,在維也納以西的日耳曼人和拉丁人的地盤上,那是俄國永遠也不可能獲得的地方。
斯拉夫人分佈圖,與蘇東集團勢力範圍高度一致
柏林和維也納是一條隱性邊界線所在的地方,梅特涅有句名言:“出了維也納的城牆就是亞洲。”冷戰時期的西德也認為柏林處在亞洲的門檻上,事實上柏林是後來才加入神聖羅馬帝國的。
所以俄國擴張的規律就是:基於安全和出海口,為國家擴大緩衝區和尋找出海通道,別的帝國進行擴張是一切為了掠奪,俄帝國進行擴張是一切為了安全。
而現在,這種以攻代守的思路被證明並不成功,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一夜倒退回幾百年前,只守着1533年的本部和一個廣無人煙的西伯利亞。
所以除開西伯利亞,基本上就只剩下波羅的海沿岸那點兒海岸線和北高加索蠢蠢欲動的各自治共和國,至於克里米亞,那不是擴張,那是止損,俄國收了克里米亞,確保了不至於整個烏克蘭都投向西方的懷抱,至少保住了克里米亞和頓巴斯,當然,第聶伯烏克蘭是不可能收回來了。
那麼在未來俄國假設重新強盛了,它能擴張到哪裏呢?除了1947年的勢力範圍,能夠有潛力的地區就只剩下小亞細亞、塞浦路斯和希臘了,因為這裏是拜占庭帝國的故地,其餘的地方,是不大可能了。
那麼俄國要擴張到什麼地方才能基本實現它幾百年來都沒有獲得的安全感呢?我們以1947年勢力範圍為基本盤,不妨來假設推演一下:除了上文提到的拜占庭故地,俄國還要拿下整個德國,這裏的德國是以德意志第二帝國為標準,以及斯堪的納維亞三國和低地三國,甚至瑞士,只給歐洲留下拉丁歐洲和孤懸海外的英倫三島,在遠東拿下北海道,並把中國長城以北變成黃俄羅斯,或者剝離出來做緩衝區,在南高加索以南繼續擴充領土,把伊朗和阿富汗作為緩衝國,並擴大在北極的勢力範圍。這樣,也許俄國就安全了。因為亞歐大陸上將沒有一個與其實力相當的大國,尤其是在歐洲,獲得了北歐和荷蘭的俄國將不會再被有效封鎖。
阿富汗,斯拉夫帝國的墳場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就算中亞和遠東保持原樣,傾盡全力在歐洲擴張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目的。而話説回來,俄國擁有廣闊的西伯利亞,已經比一般國家大了太多,如果不是這樣一味擴張,還不至於樹敵過多招致圍堵,可是它就是想不開。只能説這是因為這個國家在被韃靼人統治了兩百多年後恐懼過度,如果蘇聯在二戰後大國沙文主義和爭霸念頭少一些,與南部的亞洲國家廣泛交好,那麼在歐洲緩衝區滿意的情況下,不必要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世界性的擴張,也許就不會出現國家瓦解的悲劇。可這一切,又能怪得了誰呢?只能憑人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