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中國網10月21日訊(記者 秦金月)“這是搬遷之前,貧困户住的房子。”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彝海鎮彝海村黨總支書記馬強指着山坡上的一個土坯房向記者介紹。
走進這座小房子,潮濕陰冷,只在牆壁上開了一個小口作為窗户。屋裏地面仍是土地,坑坑窪窪,中間挖了一個圓坑作為火塘使用。不過,原來居住在這裏的村民吉根衣烏子已經在2017年舉家搬進了彝海村結盟新寨90平米的新房。
從“海子包包”到結盟新寨 住上新房子過上新生活
彝海村結盟新寨,地處冕寧縣城北部二半山區,距縣城38公里,海拔2290米。結盟新寨未建成前,這裏原來叫“海子包包”,彝語叫“斯達布希”,有住户36户,147人,其中9户是建檔立卡貧困户。
2016年11月,彝海結盟新寨建設完成,36户147人不僅搬進了結盟新寨的新居,彝海村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下也於2016年脱貧。在結盟新寨中,還建成了1600平方米的結盟廣場、4處旅遊接待服務“彝家樂”、農民夜校、結盟新寨幼兒園、醫務室等。村民們更在2017年組建了“彝之旅”合作社,參與到紅色旅遊項目中,使得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精神面貌也不斷改善。
據馬強介紹,結盟新寨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理念,外觀風貌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色調,由雲朵、火焰等圖案融合繪製而成,集住宿、觀光、休閒、文化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36棟民房、1棟幼兒園綜合體和4棟“彝家樂”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在美麗的彝海邊落成。
搬遷至新家的吉根衣烏子,曾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户,每年靠種植土豆、花椒有幾千元收入,同時還要承擔四個子女的教育支出,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吉根衣烏子一家從老房子搬到了新房子,村裏也為他提供了公益性崗位,他成為了一名景區護林員。除此之外,他還利用閒暇時間打零工,妻子也在外務工,現在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年年攀升。
41歲的吉根衣烏子告訴記者:“現在想努力工作供孩子們讀書,將來想出去旅遊。最想去北京,去了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天安門看看,以前只在電視裏見過天安門。”
17個“黨員責任區”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彝海村坐落在紅軍長征途中“彝海結盟”地的彝海之濱。這裏早晚温差大,盛產馬鈴薯、玉米和蕎麥,擁有3萬畝天然草場,適合發展畜牧業,且108國道、G5京昆道橫穿全境,交通便利。
如何因地制宜開展脱貧攻堅工作?在馬強的帶領下,村“兩委”制定了農牧結合、長短結合的產業發展規劃。馬強告訴記者:“我們依託彝海景區的開發和結盟新寨的建設,成立了彝之旅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吸引羣眾入股參與合作社的管理。通過‘支部 合作社 公司 農户’的模式,實現多方共贏。合作社的成立也對黨建工作、社區治理規範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悉,彝海村集體經濟組織彝之旅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696畝,用於栽種高原優質紅花椒。保護花椒幼苗獎懲措施還被寫進村規民約。在這其中,彝海村的黨員發揮了模範帶頭作用。
馬強介紹,彝海村共有75名黨員,全部為彝族。為了推動村集體經濟產業落地見效,劃分了17個“黨員責任區”,每名黨員聯繫1至2名種植管理員負責1片花椒地的種植、管護,責任區管護情況是黨員星級評定、管理人員績效評定的重要依據。年終還要召開村民大會,邀請聯繫點領導、幫扶單位、包村領導、“第一書記”、黨員代表、羣眾代表對各個地塊的花椒樹長勢坐果率進行綜合評分,評定排名、發放績效。
如此一來,激發了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馬強説:“在此之前,黨員們缺乏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沒有活力,做事情也沒有方向。自從劃分了‘黨員責任區’後,黨員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有了工作方向和工作動力。”
村裏也針對分紅制定了專門的辦法。參與合作社的羣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帶動了更多羣眾謀求脱貧致富的新路子。
此外,彝海村採買雞苗1000只,試點發展林下養殖,打造生態食用雞品牌“結盟雞”,林下套種南瓜、大豆等作物,增加產出。村“兩委”還要求每户農户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參與1至2項產業發展項目,如彝繡、核桃、梨樹種植、本地雞、羊、豬養殖等,進一步增加羣眾收入。
彝海村還依託“支部 合作社 公司 農户”的模式發展民宿接待,吸納村民進入景區工作,推動旅遊產業扶貧。
與此同時,村裏還興建幼兒園,孩子3歲就可上幼兒園,這樣勞動力被解放出來。據馬強介紹,打工收入佔了村收入的65%以上。
在多項舉措的推動下,彝海村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思想扶貧 精神脱貧 彝家展現新風貌
馬強特意提到,彝海村專門成立了“青年協會”,主要是擔心年齡大的幹部文化基礎較差,在思想上跟不上,所以組織協會里80後和90後的成員推動創新,多做宣傳。在家裏,讓年輕人為老人宣傳各項政策;在外面,如果看到運營模式好的景區,隨手拍下來,帶回村中研究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年輕人蔘與到結盟新寨的社區治理中,增強責任感。
與此同時,彝海村對村民思想上的扶貧也一直在進行。
從“要我脱貧”到“我要脱貧”,要致富的思想觀念在村民的頭腦中生根發芽。從鼓勵村民參加合作社,到控輟保學,再到鼓勵彝族婦女通過彝繡等特色產業增加收入,彝族羣眾從思想觀念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記者在結盟新寨看到,寨子里路面寬廣,路面整潔。羣眾家裏井井有條,衞生情況良好。這些都得益於村裏的舉措。
彝海村駐村“第一書記”吉克阿呷介紹,過去生活條件差,村民沒有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為了糾正陋習,村裏建立了“積分超市”,定期對農户進行衞生抽查並評分。村民累計到一定的分數,就可以到積分超市兑換相應的物品,激勵他們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現在“四改五洗”在彝海村落實到位。“四改”即改水、改廚、改廁、改圈;“五洗”即洗臉、洗手、洗腳、洗澡、洗衣服。
新風貌新變化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冕寧,來到彝海村,體驗紅色文化和彝族文化。
彝海鎮副鎮長扎西平措認為,冕寧就像是涼山的“會客廳”,而彝海像是冕寧的“門檻石”。讓村民參與到紅色旅遊服務中去,把遊客吸引進來,大力發展旅遊產業,老百姓就得到了實惠。
結盟新寨不僅讓彝海村村民有了新房子,也讓他們的生活煥然一新。在這裏,尊老愛幼、崇尚科學、健康文明、遵紀守法的良好社會風尚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