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許海濤。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專家學者座談會強調,要統籌應急狀態下醫療衞生機構動員響應、區域聯動、人員調集,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要全面加強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建設,完善綜合醫院傳染病防治設施建設標準,提升應急醫療救治儲備能力。
應急醫療設施是公共衞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建設有什麼特點?中國應急醫療設施的設計建設有哪些短板要補?國機集團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醫療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許海濤進行了解答。
應急醫療設施主要針對公共衞生突發事件
問:與其他醫療設施相比,應急醫療設施的設計工作有什麼特點?
許海濤:應急醫療設施比起常規醫療設施,要求建成更快、更具針對性。因為應急醫療設施主要針對的是公共衞生突發事件,所以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建成。原來應急醫療設施部隊上用得比較多,用於打仗、搶險救災等。我曾經參與過汶川地震後應急醫療設施的技術諮詢工作。這類應急醫療設施,需要相關人員拉上去,直接馬上展開工作。
防控傳染病對應急醫療設施的要求更高。無論是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H1N1,還是本次的新冠肺炎,都有相應的應急醫療設施提供防控陣地。
而這次疫情應急醫療設施的特點又有些不同,對於新冠肺炎我們有一個逐漸認識的過程,比如發現治療過程中患者對氧氣的需求量很大,所以需要大量的氧氣供應,這是與以往醫療設施建設有很大的不同。這需要應急醫療設施的設計工作在符合國家有關安全、院內感染控制等標準、規範的基礎上,充分與臨牀醫療工作結合,提供針對性的硬件基礎條件。同時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縮短設計時間,設計工作也要充分考慮現場施工材料、設備、人員、技術等因素,各參建單位要通力合作,才能保證應急醫療設施按計劃完成投入使用。
問:應急醫療設施有哪些組成部分?
許海濤:一般包括住院、相應的檢查治療及配套保障功能。也有部分設施考慮急診等功能。在公共衞生突發事件中,一般在院前完成病人的初診、篩查工作,確診的病人才會來醫院,醫院基本上做的是住院治療。所以應急醫療設施首先是以住院牀位為主,再結合住院患者的治療需求,設置一些相應配套的科室和設施。
以這次新冠肺炎為例,重症患者對監護的要求更高,所以需要設立一定規模的ICU(重症監護室),以對重症病人實施監護;同時配套一些檢查、治療設施,如檢驗、放射檢查,不僅需要配備X光,還需要CT等;特殊的情況下,可能還需要配備手術室,給部分有如心、腦血管基礎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必要、的緊急治療。但一般情況下主要還是以住院護理為主。
建立應急醫院應依託當地已有醫療資源
問:今年正月,您帶隊去佛山、深圳、珠海蔘與了當地應急醫院的設計工作。當時的情況是如何?具體做了哪些工作?如今進展到何種程度?
許海濤:中國中元得到了佛山、深圳、珠海等地相關部門的信任,力邀我們承擔當地應急醫療設施的設計工作。作為央企,公司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克服疫情、春節假期帶來的困難,組織精兵強將分赴各地,開展工作。我大年初五(1月29日)離開北京去佛山、深圳,到二月下旬回到北京,前後20多天左右,幾個應急設施項目完成了從選址、設計到建設的全過程,都基本建成,根據各地政府的統一安排,部分項目也收治了患者。
在我看來,廣東省在應急醫療設施的建設方面有些經驗可以借鑑。首先在省級層面做了一個協調,結合廣東省各個城市的特點,選取部分城市集中建了應急醫療設施。這樣能夠充分利用應急醫療設施,避免造成浪費。
其次,各個應急醫療設施的選址也是比較科學的,都是依託當地的定點傳染病醫院而建。比如深圳市依託的是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這個醫院本身就是傳染病醫院,也是國家感染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本身就有較強的傳染病救治能力。在旁邊建應急醫院。運行管理也能依靠所依託的定點傳染病醫院。這樣就有了強大醫療資源的支撐,救治工作就有充分的保障。佛山和珠海也是一樣。
最後,各個應急醫療設施的建設速度都是非常迅速的。為應對深圳市人口流動性強,疫情擴散風險高的情況,深圳市主要領導提出了“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的總體建設思路,各參建單位克服了重重困難,項目從提出建設想法,到建成前後也就20天左右的時間,體現了“中國速度”。
醫療和建設行業需要進一步的融合
問:如何看待、評估我國應急醫療設施的設計建設水平?還有哪些短板要補?
許海濤:從這次疫情來講,我國應急醫療設施的設計、建設水平是值得肯定的,體現了我們國家的基建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協調能力,充分印證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但從發展的眼光看,針對應急醫療設施,設計手段、建設模式總體提升得並不明顯,還是存在一些短板的。
第一,應急醫療設施建設應該要有預案。首先要建多大規模,在哪建應該有規劃,應急醫療設施的選址要做好準備,應急醫院周圍有無水電供應,這些都需要考慮;其次是設計方案也有充分的準備,應該有多個備選的方案,同時材料如何儲備、建設人員如何調度等問題也要具體的預案。
第二,應急醫療設施建設並非簡單地蓋房子,誰來管理、誰來用、怎麼用,是否依託已有的醫療資源,相應醫療設備的調集都至關重要,一個看似簡單的應急醫療設施建設其實背後工作很多。
問:在應急醫療設施建設方面,我國未來的發力方向是哪裏?
許海濤:未來需要更好的融合和集成,把不同專業、不同行業的產品進行分析,集成到一起。醫療和建設行業就需要進一步的融合,對於硬件設施的要求需要統一思想,統一認識,比如,這次抗擊疫情中,醫護人員需要穿很厚的防護服,防護服也的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從建築技術來講,如果能夠提供更安全的空氣環境,那是不是可以脱掉一層防護服?這就需要一種專業的融合,到底防護要做到什麼級別,建築要做到什麼級別,不能按不同標準,自説自話,應該統一起來,這樣就能事半功倍,減輕一線醫護人員的負擔。
從建築本身來講,現在我國工業化、產業化程度不是很高,而應急設施要求建得快,成千上萬的人在現場施工,這還是存在一定的傳染風險。那麼今後我們能不能像工業產品一樣,在工廠把這些應急設施加工好,在現場只需要完成拼裝?這樣就能減少大量人員的現場作業,風險更小,速度更快,質量也更有保障。我瞭解已經有不少製造企業在做這方面的工作,我們也在配合做一些工作。可以説,這種工業化、裝配式建設思路對應急設施更有意義,同時也符合我們國家建築行業的產業政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