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中世紀的歐洲是一個充滿了暴力和衝突的混亂時代,大大小小的封建領主之間一言不合就要大打出手,付諸戰爭。
面對連綿不斷隨時可能會爆發的武裝衝突,當時的人們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為了自保,貴族們不得不把自己和家人居住的私人宅邸打造成軍事要塞,這些要塞就是在歐洲隨處可見的城堡。
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城堡或為土木結構,或為磚石砌成,總而言之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圍得嚴嚴實實,用高牆阻擋騎士的突襲。
作為進攻方,通常會先將城堡團團包圍,以防守軍突圍。然後將附近的農田和鄉村佔為己有,搜刮糧食等物資來為長久圍城做準備,同時開始現場建造或者調集進攻器械。
在準備工作做好後,圍攻就開始了。
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進攻方需要先將保護城堡的溝渠或者護城河填滿,然後開始接近城堡。但無論是使用簡單的雲梯,還是建造巨大的投石機,亦或挖掘坑道進行偷襲,要想攻陷一座城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這是因為城堡的結構極為複雜,即使攻克了大門和外堡,裏面還會有重重防禦在等着他們。環路、塔樓、主樓、高塔、翻板陷阱、小吊橋,一旦進攻停滯,防守方很容易就可以把丟失的部分重新奪回去,並且修復被破壞的防禦設施。
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通常情況下,防守方依託護城河、城牆、塔樓等進行防禦,能夠抵擋十倍於己的兵力超過一年。在雙方實力不是太過懸殊的情況下,大多數時候攻打城堡最終都會演變成一場考驗兵力和物資的消耗戰。
但是到了15、16世紀,火炮技術的大跨步發展徹底打破了攻守雙方的平衡,歐洲圍城戰的固有格局開始改變。
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15世紀,得益於火藥配方和製作工藝的改進,以及鍛鐵技術的提高,歐洲掀起了一場圍繞火炮的軍事革命,新興的射石炮徹底取代了投石機的地位。
顧名思義,射石炮的炮彈仍然是石頭,和投石機的區別不過是改變了發射的動力,但這已經足以對傳統中世紀的城堡造成更大的破壞。
在15世紀中葉,歐洲主要國家配備的火炮已經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傳統的垂直式堡壘摧毀。例如1449年12月,法國國王查理七世使用16門大炮,只用17天就攻克了固若金湯的哈弗勒爾城。4年後,比哈弗勒爾城更為堅固的君士坦丁堡也倒在了土耳其的火炮之下。
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面對攻城火炮,城堡防守方的優勢蕩然無存,圍攻戰中攻守之間的平衡開始扭轉。
面對威力巨大的火炮,防守方已無優勢,在攻城火炮面前,在冷兵器時代曾經固若金湯的舊式城堡變得不堪一擊。
為了應對炮擊,歐洲人開始對城牆進行加固,主要方法是給城牆加上一層軟質掩體,這些掩體包括但不限於夯土、木材、裝滿泥土的柳條筐、填滿羊毛的墊包。它們材質較軟,可以幫助城牆吸收分散炮彈的能量,從而起到保護城牆的效果。
同時,為了避免被動挨打的局面,他們想出了使用火炮來對付火炮的辦法。如果在城堡裏架上火炮,在雙方射程相同的情況下,由於處在己方炮火的覆蓋下,敵人的火炮將無法在較近的距離部署就位。
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但是在舊式城堡上城牆較窄,沒有可供放置火炮的地方。為了安裝大炮,城堡內建起了一座座可以安放火炮的炮樓。
城堡內的火炮迫使進攻方不得不將火炮部署在較遠的位置上,對城堡的威脅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
不過這種相對簡單的應對方式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隨着火炮技術的飛躍式發展,特別是在15、16世紀之交的意大利戰爭中,法國軍隊將新式加農炮帶到了戰場上,一切都變得大不相同了。
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法國人全新的加農炮拋棄了石彈,改用更先進的鐵彈,在炮彈威力大增的同時,射速也得到了極大提高。
在法軍的加農炮面前,原本需要很久才能攻下的意大利城堡瞬間變得像紙糊的一樣,意大利軍事評論家馬基亞弗裏對此寫道:\"沒有城牆可以留存下來,無論它有多厚,大炮都能在數天之內將其摧毀\"。
藉助火炮之利,法國軍隊在亞平寧半島上如入無人之境,一路摧枯拉朽,以那不勒斯的費迪南為首的意大利君主們倉皇逃竄,狼狽至極。
對於法國人的新式火炮,意大利人驚懼不已,甚至有人評價説:法國人使用的是\"惡魔的而不是人類的武器\"。
令人驚歎的是,在危機之下,意大利的建築師們很快設計出了一種全新的防禦工事:星型要塞。
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之所以用夯土取代磚石,是因為夯土更加鬆軟,可以吸收炮彈的轟擊力,比磚石結構的城牆更能經受炮轟。
當然,在夯土牆外層還會用磚石保護起來,否則都不用等敵人炮轟,風吹日曬之下土牆用不了幾年就得被侵蝕掉。
降低城牆高度、增加厚度不僅讓城牆更加結實,也降低了城牆的面積,讓敵軍炮火相對不那麼容易命中了。
最重要的是,城牆既然變厚了,那麼在上面放置重炮就成為了可能。
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不過和放在炮樓裏的火炮一樣,城牆上的大炮一樣存在射擊盲區。一旦敵人突進到城牆腳下,大炮將無計可施。
早期的稜堡和炮樓外觀有些相似,只不過炮樓是圓形,而稜堡是多邊形,看似簡單的改動,卻讓整個防禦體系的強度發生了質的變化。
在炮樓體系中,相鄰炮樓之間雖然也可以進行側射,但是總有一塊區域無法被側射火力覆蓋到。而稜堡體系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無論敵人從哪個方向進攻,各個稜堡之間總能互相掩護,提供無死角的火力。
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隨後這種防禦工事不斷得到完善,城牆外圍會挖出一道又深又寬的壕溝,這樣進攻方即使想從遠處挖地道過來埋炸藥也會被很快發現;將壕溝以外的地方做成斜坡,讓攻城一方可以更加充分地暴露在城堡的火力之下;在周圍戰略要地設立小型的外圍工事等。
不管怎樣改進,稜堡始終是星型要塞的靈魂,這些從城牆向外延伸出去的大角度稜堡讓城堡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了帶刺的玫瑰,在火炮肆虐的時代裏,再一次將優勢轉移到了防守一方。
面對擁有完備稜堡防禦體系的城堡,進攻方即使擁有強大的火炮,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其攻克了。
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歐洲圍攻戰的面貌在投石機被火炮取代後的短短百年間發生了巨大變革,戰爭的天平在攻守之間幾易其手,終究還是倒向了防守一方。16世紀之後的幾百年裏,意大利式的防禦工事一直都是歐洲防禦工事設計的典範,直到一戰時期,歐洲大陸上形形色色的防禦工事裏仍然能看到它的影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28 字。

轉載請註明: 矛與盾的較量:當投石機被火炮取代,曾固若金湯的城堡該如何應對 - 楠木軒